【摘 要】本文以建設類高職院校為典型研究對象,通過對國內外現有校企合作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對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的建設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提煉,在借鑒交易費用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博弈論等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基于多方共贏的建設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和機制的研究框架,為制定切實可行的校企合作政策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校企合作 建設類高職院校 多方共贏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8-0020-02
建筑業持續高速發展無論對經濟總量的貢獻率、產業聯動效應、財政收入還是對就業的帶動等,都表現出其獨特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性。城市化進程、保障性住房、基礎設施和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中國加入WTO后建筑業的國際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國際新標準的應用、國際通行環保和健康的市場準入標準,新材料、新工具、新管理模式的推廣,建筑市場的進一步細分等都帶來或是推動建筑業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
高技能型人才在建筑企業運行中,既是新技術的應用者、產品質量的保證者,又是改善管理、降低成本的執行者,因此如何根據中國建筑業發展所面臨的國際新形勢,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優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尤其對校企合作這種國際通行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創建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學生、家庭乃至社會相關部門積極參與的基于多元效益的校企合作模式與機制,形成有序、多層次、立體架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中國建筑業的突破性發展,值得研究和探討。
一 校企合作研究綜述
1.校企合作動機的研究
動機是一種內在的推動力,需求是產生這種推動力的內因,滿足需要或愿望的一系列行為所產生的活動是動機的外在表現。在校企合作中,用來解釋合作動因的各種理論,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
人本原理,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實現校企合作中各參與主體包括學校、教師、學生、企業等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理,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促使高職院校在經費、設備、指導教師等方面得到企業的幫助;資源依賴原理,企業和學院通過校企合作依賴和利用對方所擁有的某種資源,從而減少企業對市場、學院對政府的依賴;交易成本原理,校企合作是一種改變交易成本,形成規模效應的經濟行為和創新活動;建構主義原理,校企合作使學生依托在行業、企業的實踐,實現對知識、技能的重新構建。
盡管在校企合作方面已有很多研究,但是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制度創新,目前很少有學者從制度這一層面來審視校企合作形成的動因。
2.校企合作的理論研究
交易費用理論:校企合作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實質是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減少校企合作伙伴之間在交易過程中的相關費用,合作與不合作相比所節約的交易成本,便構成了合作的規模效應。如果把學院或企業看作是具有個人理性的決策者,對合作伙伴的選擇過程則是最大化項目收益的過程。博弈論:校企合作本來就是一個不同結構、不同目標、不同性質的組織間的合作,合作的模式和合作的運行方式都是合作方之間相互博弈的產物,企業關注怎樣才能最大化自身的經濟利益,學校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追求各種名譽、
學術聲譽、推動科技進步等非經濟利益;另外,根據公平合理原則,合作體的利益分配也是合作方之間的相互博弈結果。委托代理理論:在校企合作活動過程中,學院擁有技術信息優勢,企業擁有市場信息優勢,所以校企之間存在著雙邊信息不對稱,因此只有設計出合理的委托代理機制,才能有效地降低合作過程的各種成本,實現雙方擁有的獨特資源和優勢的有效組合、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擴大合作的整體利益。
3.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國內外學者主要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研究合作模式的:組織形式角度,合作主體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互相協作,并按照一定的方式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合作方式角度,通過校園招聘會形式,通過與企業人力資源部的溝通,向企業有針對性地推薦優秀人才。例如:企業項目咨詢,企業根據業務發展需要,由教師帶領學生團隊和企業一起進行調研并提供解決方案;企業高管演講,學校定期邀請企業管理層進行主題演講,與學生共同探討行業發展動態、前景,使學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企業現場訪問,使學生親身感受企業文化,了解企業運作模式,將課堂案例教學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同時強化企業的形象和影響力,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盟,為進一步合作奠定基礎。合作機制角度,國內外對合作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九大機制。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雖然很多學者對校企合作模式的分類以及各種模式的結構、特點進行了細致的探討,但是對于怎樣選擇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來整合企業、學院的各項資源,并實現整體價值和個體價值的最大化卻鮮有有深度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二 基于多元共贏的校企合作模式內涵在建設類高職院校中的重新定位
1.合作模式的新內涵
模式其實就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是一種有助于完成任務的指導。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機制是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合理制約,從而使系統整體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的規則、程序的總和。在建設類高職院校中,校企合作的模式與機制研究是指通過探求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以學校、企業為兩個主要微觀主體,以學生為載體,以政府、社會、家庭、行業等為主體環境,在各自不同利益訴求的基礎上,尋求相互需求,謀求共同利益,實現共同發展的各相關主體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手段、方式的總和。
2.合作參與主體的多元價值
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導致了價值主體的多元化。在建設類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領域中存在著多方利益相關者。各參與主體在校企合作中不是“一對一”的互動關系,而是“多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的多維互動網絡關系,產生了多元主體的多元效益訴求。盡管各個參與主體的價值取向各有不同,甚至背離,但是仍然倡導利益整合,以多方共贏的思想著眼全局,強調校企合作中各參與主體多方利益互動,通過“1+1>2”的合作機制,不僅實現校企合作系統的利益最大化,而且還要使系統中所有參與主體得以全面、可持續的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地規避風險和實現共贏。
3.合作條件的差異性
校企合作中各相關主體的差異性假設:校企合作中的眾多相關主體在多個維度上具有特征差異;不同的人對校企合作的相關主體的認識是有差異的;在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中,人們對相關主體的認識也是有差異的。校企合作中各相關主體利益訴求差異假設:不同相關主體對高等職業教育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并且對各種利益訴求的重視程度存在差異;高等職業教育對相關主體也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并且不同利益訴求被高等職業教育重視的程度也存在差異。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價值循環假設:高職院校與各相關主體者之間的關系要比企業與各相關主體間的關系更為緊密;高職院校本身是一個典型的多相關主體組織;高職院校的發展需要各相關主體的參與、支持和貢獻,同時又以滿足各相關主體的價值需求或期望為目標。
三 提升建設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成效的研究框架建議
第一,通過對國內外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較,合作的主要內容研究,合作的主要途徑和措施分析,在微觀層面上,進一步研究各主體參與校企合作的動機、策略選擇、有效模式、長效機制。
第二,通過研究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制度的演變,分析制度制定的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觀和偏好,設計使各方都能夠參與制度制定的路徑、規則和保障措施,實現制度制定的正效應;同時探索學校在創新辦學機制的過程中,如何從教學、課程、專業、實踐等各方面從制度制定上關注企業的需求,與企業建立良性互動,實現人才培養的“雙主體”。
第三,通過研究校企合作的外部環境,從宏觀層面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可操作性,到中觀層面的行業、企業、學校、社會、學生、家庭等參與教學改革的激勵機制,再到微觀層面的各種資源配套措施、鼓勵政策的制定等。
第四,通過研究各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利益沖突、利益協調機制、利益分配方式等,通過制度建設,探索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決策機制、反饋機制、保障機制等,建立完善可持續的所有參與主體共贏的校企合作機制。
第五,通過歸納演繹法,對目前國內外校企合作模式進行分類、評價研究、探索來選擇和確定適合本校并具有潛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模式,設計促使校企合作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的動態調整機制,確定校企合作評價指標體系,對校企合作進行適時、客觀、科學的評估。
參考文獻
[1]雷永、徐飛.產學研聯盟問題研究綜述[J].上海管理科學,2007(5)
[2]孫云志、何玉宏.我國校企合作理論研究進展及其反思[J].教育與職業,2011(26)
[3]田紅艷.基于社會學視閾的校企合作各參與主體價值取向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34):21~24
[4]李惠斌.論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0(4):50~5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