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大學生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展,交流領域也不斷拓寬,隨之而來的便是與大學生相關的各類案件不斷攀升。這些案件多是因為大學生缺乏必要的社會生活知識,尤其缺乏安全知識。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提高他們的安全防范能力,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分析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的緣起和意義,對當前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的實施模式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并針對其存在問題與不足提出了改進措施。
【關鍵詞】高校 安全教育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8-0034-02
一 高校大學生安全現狀及原因
1.高校大學生安全現狀
第一,學生缺乏安全個體意識。安全意識是指對不安全因素及潛在危險的預判和辨別能力。大學生年齡結構現狀使其在生理上已成人,但在心理上卻未成人,在對不安全因素的辨別和判斷上顯得幼稚和不成熟。往往面臨危險境地,個體還未察覺,社會經驗相對缺乏,個體心理比較單純。同時,由于大學生自身生理、心理特點及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導致應對危險的能力差。
第二,學校安全教育的課程設置單一。在我們所調查的學校或院系中,絕大多數高等學校沒有將大學生安全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對待,甚至根本沒有將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列為學生應學習的課程。在為數不多開設安全教育課程的學校中,我們進一步了解其安全教育內容的安排情況,從學生問卷統計中發現了一個共同點:內容單調、涉及面狹窄,僅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幾個基礎方面,而對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內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等則涉及太少或根本沒有安排。
第三,大學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徑狹窄。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內容,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但是安全教學又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其他課程的教學,學生可通過自身練習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則需要教師或專業人員的現場指導、演習等。
2.造成高校大學生安全現狀的原因
第一,客觀因素。(1)社會不安定。伴隨改革開放,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大量滲入中國國民心中,使社會不安定因素大大增多。社會價值評判標準出現了扭曲,在錯誤觀念的作用下,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便產生認知偏差,人生觀、價值觀等發生錯位。加之社會現實層面對大學生構成的不安全具有多樣性,如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交通安全事故增多等,讓人防不勝防。(2)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是導致大學生違法犯罪或受侵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離異或時常爭吵、關系不和睦、不關心孩子、孩子缺乏父愛或母愛是導致大學生違法犯罪的
第一誘發因素。家長教育方式中往往表現出溺愛、忽視真善美的道德教育,重智力輕人格教育等,在教育的方式上缺少對孩子的了解與溝通,忽視對孩子基本安全知識、發生意外時應采取應急措施的教育。(3)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往往側重于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卻忽視大學生與社會接軌能力的培養。大學生因教育理念的偏差,對社會實際了解得少,缺乏正確認識社會和與社會接觸的心態。很多高職院校缺乏安全教育的系統性,安全演練次數更少,學生普遍缺乏安全技能。
第二,主觀因素。大學生本身對安全教育存在認識模糊,不能正確處理安全教育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關系,只重視專業課學習,忽視自身安全知識的掌握、安全意識與安全技能的提高,覺得安全知識學不學無所謂。對待事情抱僥幸態度,絕大多數案件是由于大學生自身防范意識淡薄、思想麻痹、不重視人身安全等造成的。由于大學生的身心發育程度,使其在面對一些危險因素和意外情況時,生活閱歷豐富的人往往能識破并應對,而缺少經驗的學生卻常常難以應付,遇到危險時驚慌失措,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二 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校園治安和大學生安全問題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已納入社會主義法治軌道。在很多法律法規中,既明確了學校在大學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中的職責,也規定了大學生在安全教育與管理中應享受的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把維護大學生的安全和合法權益、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定為高校各級領導的法定義務,推動了高校各級組織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2.適應高校發展的需要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辦學規模迅速壯大,多種形式的辦學格局、多校區的管理模式、后勤社會化管理等模式對高校保衛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管理難度。
3.社會治安形勢的需要
近年來,經過多次治理,社會治安形勢有所好轉,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各種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率仍呈上升趨勢。高校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與社會融合的程度越來越高,高校周邊治安環境更加復雜。另外,社會不健康文化也是毒害大學生思想、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4.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大學生安全教育已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并進入課堂。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快步發展,教育事業也發展迅猛,學生的就業問題逐步顯現,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用人單位對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青睞有加,而良好的安全意識和一定的安全知識正是體現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
三 高校安全教育應有的內容
1.安全的理論知識與防范技能
目前大學生普遍缺乏法制觀念,法律意識淡薄,有些學生不知法、不懂法,頭腦里根本沒有法律意識,被違法行為侵害了也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還有些學生知法犯法。針對這些情況進行法制教育,是讓學生增強法律意識,使他們知道法律的嚴肅性,提高他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杜絕或減少學生無知違法和知法犯法的現象。
2.校紀校規教育
遵紀守法、遵守校規校紀,不侵犯他人利益,自覺維護校園正常秩序是大學生的基本標準。校紀校規教育是學生入校的基礎教育,但對大學生來說依然存在著突出的問題。這固然與學校管理不嚴,要求不高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沒有認識到紀律的嚴肅性,沒有樹立遵守紀律的自覺性。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與生活相適應的良好心理狀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習和生活及人際關系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提高他們正確認識和應付各種事件的能力,增進身心健康,杜絕或避免因心理原因而引發的違法違紀行為和安全事故。
四 提升高校學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1.學校重視,齊抓共管
學校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本著維護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做好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在高校貫徹“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高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思想上、制度上、組織上給予高度重視。另外學校安全管理職能部門的保衛機構既要抓安全管理,又要抓安全教育,以安全教育促進安全管理。
2.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
對于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必須結合學校特點和學生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根據大學生可塑性和接受能力強的特點,切實做好安全知識的傳授和安全防范能力的培養。多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利用廣播、電視、櫥窗以及召開案件事故分析會、辦學習班等形式向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還要抓住時機,將安全教育與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相結合,以提高大學生的安全防范和法律意識。
3.防范教育為主,著力提高安全素質
學生安全素質的提高,重在實踐鍛煉。對大學生進行常規安全防范訓練重點是進行防火、防盜、防騙、防搶劫、防侵害、防自然災害事故等。在訓練中教給他們一些解決安全問題的策略和辦法,豐富他們的間接經驗,提高他們防范安全事故的自覺性和實際應對能力。同時引導大學生分析因自身缺乏安全防范知識和能力而引發安全問題的事例,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艷婷.大學生安全意識教育重要性與有效途徑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8)
[2]田毅、潘洪江、張福喜.高校學生安全工作體系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J].中國青年研究,2007(6)
[3]汪永高.加強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義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4(4)
[4]黃進.關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幾個問題[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07(8)
[5]王成君、韓爽.高職院校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及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10(4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