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每單元都設有一個主題探究,如何合理地利用這一教材資源,有效開展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是我們每個思想品德教師都要面對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單元主題探究教學談談一些思考。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 單元主題 探究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8-0089-02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這要求思想品德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經歷”“體驗”或“經驗”對學生發展的價值?,F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編寫,尤其是每個單元主題探究的設置,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要求。然而,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究竟有何意義、其實施的現狀如何、該如何有效地開展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做如下幾點思考。
一 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意義的再認識
1.單元知識內容的有益補充和升華
單元主題探究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單元學習主題內容緊密相關。它的教學主要圍繞單元的中心議題,以小課題、長作業的方式啟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它既是單元知識與生活知識的集中展示,又是對單元知識內容的補充和升華。
2.彰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學習模式,而是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在一個相對自由的平臺上,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去經歷、去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3.延伸課堂,使課堂教學更生活化
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真正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到生活中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實現從教材走向生活,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4.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形式多樣的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實現自我的大舞臺,也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如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
5.活化教學,使思想品德課堂更有品位
單元主題探究教學,使課堂教學不再拘于單純的“說教”模式,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如辯論賽、成果展示、主題班會等。學生從中既可以體驗到探究過程的挑戰與樂趣,又能體會到成果展示的喜悅與成功。思想品德課堂不再乏味,而是激情四射,更有魅力、更有品位。
二 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的現狀
1.許多教師主觀上對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重視不夠
根據我對周邊同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相當部分教師從未開展過單元主題探究教學。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課程解讀的缺失,對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2)教學觀念陳舊。許多教師還是以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為主,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價值觀念的獲得,甚至認為主題探究沒什么考點,教不教無所謂,因而就將其忽略了。(3)避重就輕,逃避教學任務。單元主題探究教學不同于一般理論知識的教學,它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具備更全面的知識和素養,同時它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更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因而許多教師不肯“越雷池一
步”,只能作罷。
2.組織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的方式不合理、不科學
我在調查中發現,有些教師確實組織了主題探究教學活動,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在于其組織教學的方式不夠合理、不夠科學。(1)部分教師還是沿襲講授式的教學方式,把主題探究當作知識認知,讓學生畫重點、記重點。(2)有些教師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加以布置,要求學生自行完成,對活動的方式、探究過程、成果的獲得途徑等不管不問,只檢查“作業成果”,甚至不了了之。(3)更有甚者,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替代一切,直接將“探究成果”塞給學生。這些教學方式顯然無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無法取得主題探究活動應有的效果。
3.一些外在客觀因素影響了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具體有以下因素:(1)受現有升學考試制度的影響,學生大部分課后時間都被必須完成的語數外作業擠占了,無暇顧及“可有可無”的探究活動。(2)現有的學生素質評價制度不夠健全,探究活動的參與度、效果的好壞無關評價的大局。(3)家長以占用學生學習時間為由,支持力度不夠,甚至持反對態度。(4)社會上一些部門不支持、不配合,致使一些活動如調查、訪問等無法進行。這些不同程度地挫傷了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也影響了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 開展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的幾點建議
1.更新觀念認識,給予單元主題探究教學活動足夠的重視
教師是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的決策者和組織者,教師自身首先要給予其足夠的重視。教師必須做到:(1)深刻認識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的意義,以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2)更新教學觀念,樹立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中心的理念。現代社會需要的并不是考試的機器,而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學生。(3)真正將主題探究教學納入教學體系,安排合適的課時,并付諸實施。
2.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基礎和前提。在探究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建構,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例如,在主題探究活動開始時,可以由學生給自己的小組起自己喜歡的、有個性的組名。活動中,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活動方式?;顒诱故菊n上,鼓勵學生以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方式加以展示匯報。選擇的差異性,既增添了活動的豐富性、趣味性,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同時又能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3.設計生活化的活動話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中的主題探究是寬泛的,針對性不強、生活味不濃,不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能照搬照用。在確定活動話題時,教師要結合當地的實情、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對教材原主題進行提煉、修改、優化,形成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操作性強、有探究意義的話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善于與父母相溝通”這一主題探究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任務:講述一個你與父母溝通的故事,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評說。在九年級“學會承擔責任,做負責任的公民”這一主題探究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完成:反思自己進入初中兩年來的生活,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所承擔的責任狀況,結合所學的知識寫一篇500字的演講稿。這些話題設計,使探究活動變得更貼近學生實際,更有生活氣息,也更有可操作性,學生就樂于參與其中。
4.主動關注、參與學生的探究,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學會認知其實并不難,但要真正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就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了。學生在探究的活動過程中,往往會因一些不確定的因素而遇到困難和挫折,導致學生抱怨、泄氣,甚至打退堂鼓。這就要求教師主動關注、參與學生的探究過程并加以指導、鼓勵。因此,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參加到學生的探究隊伍中,嘗試分享探究過程中的樂趣;引導、督促學生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探究目標;經常性地詢問活動完成的情況、遇到的困難,做好心理輔導,與學生一同分析遇到的困難,熱心幫助解決等。這些都會讓學生感受到莫大的支持和鼓舞,學習的自信心自然會大大增強。
5.完善活動日常激勵評價機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的探究活動需要認可和肯定,評價的得當與否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而要建立和完善活動的日常評價機制。為保證評價客觀、公平,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從評價的方式上,應由學生自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綜合評定后,以等級的形式計入綜合素質報告冊;(2)從評價的對象上,應避免只限于小組內負責匯報成果的少數學生,而應做到全員評價;(3)從評價的內容上,不應只看成果,而應對整個探究活動過程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綜合考評。當然,在評價過程中應以激勵為主,充分調動學生探究主題的積極性。
6.積極爭取家長和社會的支持,確保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很多的探究活動需要在課外、校外進行,如與父母溝通、社會調查、社區服務、收集信息材料等。這些活動一旦得不到家長和社會的支持,就無法順利進行,甚至會夭折。這時,教師應事先主動與家長、社會有關部門溝通,使其明白這也是孩子獲取知識、鍛煉且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以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確保探究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總之,教無定法但教必有法。在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的道路上,只有每位思想品德教師不斷地去探索和總結,尋求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主題探究教學活動才能有效順利地進行。
參考文獻
[1]游淑真.有效開展初中思想品德課單元主題探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7)
[2]張桂芳.主題探究活動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文教資料,2011(25)
[3]曾堅成.思想品德課主題實踐探究活動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3(30)
[4]紀四清.初中思想品德單元主題探究教學的實施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