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時期的習作教學不能過于高深和理論性過強,應該立足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讓奇妙的大自然和豐富的社會生活映入學生的腦海,走進學生的心田,讓習作源于生活,放飛童心,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 習作教學 生活化 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8-0109-01
習作教學總是存在很多困難,學生的學習狀態不是很好,他們對于寫作總是存在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小學語文的習作教學就變成了老師和學生都排斥的環節,教學也漸漸和實際生活有了較大的距離。這樣,不但老師難以開展習作教學,學生學習也沒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對于如何做好小學語文習作的生活化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闡述:
一 引導學生走進家庭生活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成長和生活的環境主要還是家庭,所以想要順利開展小學語文習作的生活化教學,首先要從加強學生們對于家庭生活的熱愛和感受出發。在家庭當中,每個學生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別,有的學生家庭只有爸爸媽媽,有的學生家中有弟弟妹妹,有的學生家中還有爺爺奶奶等長輩,在不同的家庭生活中,可以為小學生寫作提供很多的幫助。這個年齡段的習作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要教會孩子們適當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對于小學生來說,帶給他們感受最多最深的就是家人,所以,從家庭生活入手加強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生活化是非常必要的。針對家庭生活習作的練習,老師可以給同學們布置一些小題目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家里一個美好的早晨》,老師給學生提供題目后,要做適當的引導,首先是發生在早晨的事,其次要把握主題是美好,引導學生在眾多早晨當中觀察,觀察爸爸媽媽或者其他親人的一舉一動,通過這些行為來辨別哪些事情是他們覺得美好的,比如媽媽早早地做好了早飯,爸爸早早起來打掃衛生等,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好奇心來體會發生在每個早晨的事情,這樣不僅能夠培養他們和家人之間的情感,還能夠讓他們學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寫出來的文章可能不具有美感,但其中蘊含的情感卻是真真切切的,而情感的真切是寫作的最佳前提。
二 引導學生留心大自然的每處風景
大自然當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躺在草坪上看天空,會看見美麗的云朵;走在花園里,會看見花朵的絕妙身姿;趴在地上會看見勤勞的螞蟻,自然賦予了我們太多美好的東西。這些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看見了但不一定能夠感受到,老師就要自覺引導學生對于自然的神奇和美好要進行充分的體會和感受,只有讓學生意識到了自然的美好,在寫作的時候就會自然地引入很多,豐富他們的寫作素材。比如,老師可以給學生們布置家庭作業,讓他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觀察看到的各種小狗。開始時不用把看到和想到的急著寫出來,可以在觀察后在課堂上和同學們進行討論,有的同學會看見小狗為盲人引路,有的同學會看見小狗活蹦亂跳討主人開心等,在經歷一段時間的觀察后,老師再出一個題目讓學生進行寫作,這樣學生是通過仔細的觀察和討論之后開始進行寫作的,對于他們文章中小狗的一舉一動都是清楚的,他們會感受到狗的忠誠或者可愛等。但不論是什么感受,都是他們觀察后形成的,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會是真實而且生動的。對于一些學生來說,他們可能對于觀察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不是很感興趣,可以讓他們觀看電視中關于動物、植物的節目,雖然這些節目內容不是我們在生活中真真切切看到的,但也同樣具有說服力,如讓學生們通過看某一期《動物世界》或其他欄目,寫一些觀后感,同樣是促進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三 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每個細節
指導小學生習作,應該盡量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當中擷取素材。引導他們在習作過程中做到六動:動眼,用敏銳的眼睛洞察生活,讓每一縷陽光閃動在學生的眼睛里;動耳,用靈敏的耳朵,去傾聽世界的竊竊私語,讓每一絲清風縈繞在學生的耳畔;動腦,在廣闊的生活空間、知識空間和個性空間里,激活學生大腦中那些沉寂的、雜亂無章的信息源,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對信息進行整合,形成有序的信息鏈;動口,先說后寫,詞語接龍、口頭作文、課堂演講、即興辯論等,讓學生的口頭語言得到發展,然后動筆習作;動身,引導學生懂得運用形體語言扮演、表演,使作文課堂變成歡樂的海洋;動手,親自動手實踐,體驗生活中的樂趣,這樣就能才思敏捷、文思泉涌,將天馬行空的創意化作激揚的文字。
“作文連著健康的生命,讓作文與生命一樣精彩!”這也是習作生活化教學追求的境界。習作生活化教學必須構建一個“課內外相連,學科間相融,校內外溝通”的教學模式,拓寬教學時空,讓學生生命靈動、心靈健康,讓習作成為學生心靈和精神的追求,寫滿生命的發現、創造和感動,讓他們用童心、童趣、童言描繪五彩斑斕的生活,創造燦爛如花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李詩群.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現狀研究及策略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9
[2]張水榮.淺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幾點做法[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