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新時期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客觀認識課堂小結的概念和功效,優化課堂小結的時間配置和應用方式,讓課堂小結成為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工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小結 時間配置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8-0138-01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兩者都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更應加大對學生學習評價的力度,全面檢驗教學工作是否取得了實效。而這就需要教師制定完善的評價策略,尤其在評價方式的選擇方面,更應當全面兼顧,既能讓課堂時間得到合理配置,又能讓學生切實掌握知識。在近年來的教育改革嘗試與實踐中,筆者采用課堂小結作為評價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對課堂小結的認識
許多教師認為,課堂小結是在一堂課最后對本課教學進行一次臨時性總結,以期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筆者認為,在當前新的教育形勢下,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構成部分,它雖然占時不多,卻能畫龍點睛,對教與學的效能起著雙向推動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對課堂小結的認識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堂小結的目的不僅在于總結課堂,鞏固學生的知識,還在于:(1)合理、量化配置課堂結構;(2)評價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合理有效;(3)評價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4)將知識分段滲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知識的全貌。
第二,課堂小結不能僅在一堂課的最后應用,而是應當隨時隨地運用。在具體應用中,教師應結合教材知識的內容結構,每一個段落進行一次小結,如此,既能夠突出知識的具體特征,又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
第三,同一種課堂小結方法并非適用于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必要時可僅針對一部分學生進行小結,以期讓知識全面落實,均衡學生的水平差異。
總之,課堂小結是一種評價方式,而不是單一的臨時性總結。只有對課堂小結賦予評價內涵,才能彰顯它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二 課堂小結的時間配置和應用方式
在時間配置方面,課堂小結并沒有固定的時間,而是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如教學“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課,這一課的任務目標主要有三點:(1)讓學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質;(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巧。在這堂課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結合本課的三個任務目標,進行了三次小結:(1)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之后;(2)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之后;(3)學習了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之后。而這就涉及一個層次的問題,只有在備課時合理確立任務目標,并按照授課的先后順序將任務目標劃分成數個層次,才能合理應用課堂小結。因此,將每一課的任務目標劃分層次,是有效實施多次課堂小結的首要前提。
課堂小結的應用方式有很多種,但其所針對的對象卻是相同的,即學生。基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不同任務目標的掌握肯定是有差異的。如在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有的學生可能對第一個任務目標的理解更為透徹,而對第二、第三個任務目標的理解則稍微模糊。基于這種狀況,教師就必須要針對學生的認知差異進行不同的課堂小結,以及臨時對學生進行分組,同時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單一的課堂小結也是有層次的。如第一個層次:口頭提出問題、板書或利用多媒體為全體學生出一道與剛才的學習有關的測試題,用時5分鐘;第二個層次:結合學生的答案,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對每個小組提出不同的問題或測試題,分別進行課堂小結。
與傳統的一體化課堂教學模式相比較,這種量化課堂組織方法的優勢在于知識的層次感和“微量性”特征。這正如人們進食,不能一口吃掉一個饅頭,只有細嚼慢咽,才能更好地獲得營養。此外,與傳統的課堂小結相比較,這種小結方式也能更好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能,使教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從而制定更具針對性的課堂引導和課外輔導策略。
三 總結與反思
課堂小結應用的關鍵在于對時間和測試方法的掌控,在實踐中,教師應加大備課力度,不能將一堂課拆解得支離破碎。這需要教師提前將每一課的內容、知識結構和任務目標等全面明確,同時擬定評測方法。此外,在實踐應用中教師應嚴格把握四個重點:(1)任務目標的層次劃分一定要清晰;(2)第一次小結評測后對學生的小組劃分一定要準確;(3)問題或測試題一定要抓住重點;(4)要建立學生檔案,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對于反應較慢的學生,在小結測試時應讓問題更具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小結有法,促進課堂教學效能。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