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在小學階段,是培養各種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良好時期,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習慣,對學生一生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下面就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談談筆者的看法。
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經過“學會—會學—自學”這個過程,形成有益一生的自學能力。
一 培養自學興趣
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個:或從別人的傳授中獲得,或從自己的學習中獲得。而通過自學獲得的知識往往會記得更牢,而且會產生一種愉悅的心情,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
1.讓學生會學數學,培養學習的信心
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實際提供可以操作、能夠運用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掌握“學法”,從而自主地完成基本的作業,有一些成就感,從而形成越學越想學的想法。如對于每節課,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能培養出學生思考的習慣。
2.實行分類要求,進行分層引導
由于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理解能力差異較大,造成自學能力有很大差距。對于優秀學生,他們自制能力強,理解能力強,掌握知識快,能順利完成自學;也有些學生,他們自制能力弱,理解能力差,不知道怎樣抓重點、難點,學不得法,思想不靈活,在自學中困難較大,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設臺階,逐步引導。
3.讓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啟發
利用學生的層次、水平不相同的情況,先讓學生進行討論,互相啟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這樣的自學效果顯然要比直接從教師那里得到要好很多,也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增強自學數學的興趣。然后,教師再點撥、指導、總結。
4.注意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要適時表揚、鼓勵,對學生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使學生在成功后有了學習興趣,在失敗時能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強化學習動機,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二 教會自學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會學”,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1.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
教師根據每節課的知識點、難點布置預習提綱,通過布置預習提綱,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導引,有效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閱讀下一節課的授課內容,明確目的要求,力求了解新知識的基本結構(如概念、計算方法、解題方法等),對于一些關鍵的詞句要求學生用色筆做上記號,對于產生的疑問可記錄,第二天在課上交流。
2.教會學生學會思考
教會學生學會思考,能激發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教學生學會思考,可從四個方面著手:(1)帶著預習提綱思考;(2)通過自己推導一些例題進行驗證思考;(3)采用改變條件思考;(4)通過多種解題方法進行思考。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使學生學會并掌握學習方法,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在預習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結合新舊知識進行分析、思考,若尋求出答案,可把答案記下來,上課的時候,教師講到這些地方時,應把自己預習時的理解和教師講的相對照,看自己有沒有理解錯的地方。若想不出答案的,也要把問題記下來,待教師講課時,再聽其所以然。這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掌握自主的學習方法,形成終身受用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4.提前布置練習題
在預習過程中,動手寫一寫,做一做,概念是否明白,方法是否掌握,可通過練習進行自我檢測。數學課本上的練習題都是為鞏固所學的知識而設計的。預習中可以試做哪些習題,之所以說試做,是因為并不強調一定要做對,而是用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預習效果好,一般書后所附的練習是可以做出來的。
三 借助課堂印證
傳統課堂教學“一問一答”的模式,隨著學生主動性、獨立性的增強,變為互問互答。教師不再是課堂提問的壟斷者,而是一位傾聽者。教師要啟發學生說思路,讓學生充分呈現自己的思維過程,然后借助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如個人陳述、同桌互說、小組討論、全班共議等,讓每一個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從而激活智慧,不僅使團結協作、個性展示等在合作學習中得到體現,還促使思維方法得到訓練,觀察、思辨、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這對他們的終身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 做好家校聯合
課前自學主要是學生自己在家完成的,如果沒有很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很強的學習自律性,僅靠自覺是不能很好地完成這項工作的。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利用家長會或電話、QQ、微信、飛信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及時掌握學生在家的學習動態;同時,要教給家長一些具體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讓家長做好督促學生在家自學的工作,給學生一些必要的幫助,即使不能,也能在時間上做好監督,有一個比較好的保證。
通過培養自學能力,進而把課堂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創造之悅,為學生獲得終生學習能力、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