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提高其數學素養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獲取信息
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讓學生自主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促使他們主動發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愿望。
例如:在教學“折數”時,有這樣一道題:王老師到商場用進貨價買一臺彩電,經理對她說:“按售貨價打九折給你,我可以盈利120元,如果打八折,就虧損120元,如果打八五折則不虧不盈。”這臺彩電的售貨價是( )元,進貨價是( )元。又如在教學“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正方體和長方體形狀的物品包裝盒,帶到課堂上來看一看、摸一摸,先建立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表象,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么特點,完成概念由形象到抽象的轉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 加強對學生學習自覺性的培養
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課前不會自覺預習新課、課中不會積極思考、課后不會及時復習,他們只會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的安排,任憑老師“灌輸”“擺布”。另一種是學生一方面能自覺地完成老師、家長布置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能主動地制訂學習計劃,優化學習方法,在較少的時間內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呢?教師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責任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學習不是家長和老師的事,而是他們自己的事;另一方面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求知的過程,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圓是一種特殊的平面圖形,你能把圓轉化為我們以前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嗎?”學生獨立思考后,教師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通過剪、移、拼的方法將圓轉化為長方形,探索出圓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長方形的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等于圓的半徑,從而得出圓面積的計算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還要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多提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 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學習興趣的驅動,能給學生以學習的動力,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數學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孫悟空西天取經歸來后,帶領著猴子們在花果山快樂地生活著。一天,孫悟空讓猴總管給猴子們分桃,孫悟空說:“給你10個桃子,平均分給5只小猴。”猴總管聽了,連連搖頭,心想:每只小猴才分到2個桃!于是就喊道:“不行,不行,太少了!”孫悟空說:“那就給你100個桃,平均分給50只小猴。”猴總管得寸進尺,試探著問:“大王,能不能再多給點?”孫悟空大方地說:“好吧,給你1000個桃子,平均分給500只猴子吧!”猴總管見桃子從10個增加到100個,又從100個增加到1000個,就高興地笑了,孫悟空也笑了,比的前項和后項變了,但比值不變。到底誰是聰明的一笑?上完今天這節課以后,同學們就知道了。通過這一故事情境的創設,同學們興致盎然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四 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閱讀
在平時的閱讀中,經常發現學生因為沒有讀完題目或不認真讀題而出現錯誤。如填空題:“100個一是( )個十。”部分學生只看到括號前的100個一,就直接在括號里填上100。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掌握正確良好的閱讀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題目要讀完再思考,下筆之前題目要多讀幾遍,解答之后再完整地讀一讀題目等。這樣有助于學生發現解題中信息理解錯誤的地方,也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檢查、驗算的習慣。在解答題目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讀題后把他們認為關鍵的詞語找出來,并做上標記。實踐表明,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由于讀題不認真而產生的錯誤。
此外,教師要關注學生數學閱讀的差異。學生在閱讀數學文本時,遇到的困難往往不一樣,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時遇到的困難,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生在閱讀時遇到的困難基本上是不能正確理解數學術語,無法正確分析數量關系,不會正確進行圖形、符號和文本語言轉換等。這些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如對不能正確理解數學術語的學生,教師可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抓住關鍵詞語,收集自己不太理解的數學術語,及時復習;對于找不出數量關系的學生,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分析、歸納一些基本的數量關系類型及特點;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學會從圖中提取信息的一般方法、理解符號語言的豐富內涵,并經常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看到的圖形等方法來幫助學生進行圖形、符號和文本的轉換。
總之,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推進的過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只要認真觀察、思考,在此過程中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就一定能夠逐步提高教學的效益。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