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職數控專業課程體系中,專業英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通過對數控專業英語的學習,學生能及時了解與機床有關的故障診斷、維修和操作等情況,同時還能獲取關于數控機床的最新應用技術和換代產品,對其發展的狀況進行掌握。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數控專業英語教學的經驗,從選擇教學內容、考核教學評價以及采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幾個方面,著重探討了如何打造英語活力課堂,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的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英語教學 數控專業 活力課堂 問題 探索 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8-0179-01
為促進中國數控技術的飛速發展,就要求中職數控專業對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進行培養,能用英語對相關的資料進行翻譯和閱讀,并且能夠對進口設備和數控機床進行熟練操作。但由于國內英語語言環境匱乏,以及數控專業較為單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喪失了英語學習的興趣,進而沒有產生較為理想的英語教學效果。
一 數控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數控專業并沒有明確的英語教學目標。認為只要能夠消化簡單的專業文獻,并且能夠認識專業的詞匯就可以了,將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專業英語學習的密切關系進行了錯誤的分割,這將嚴重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種做法既背離了職業教育的初衷,同時也不符合學校的課程目標。
2.學生較差的學習動力
因為數控英語學習語言環境的匱乏,學生有較少的應用機會,這樣會逐漸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挫敗感,缺乏學習動力。同時,由于職業學校學生較為薄弱的英語基礎、較少的詞匯量,同時缺乏較強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會逐漸產生厭學情緒。另外,由于數控專業英語有較強的專業性,缺乏趣味性,使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很吃力。時間一長,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也就無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3.缺乏合適的教學內容
中職學校目前選用的英語教材,基本上都是一些基礎性知識,與數控專業有直接的關系,讓學生誤認為是英語版的專業基礎知識而已。而課堂教學又相對滯后,不能跟上迅猛發展的數控技術。其次,大多數為理論性的教學內容,只有較少的章節涉及企業的生產實際,無法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
二 打造活力課堂,探索數控專業英語課程改革的策略
為了進一步打造活力課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積極性,以及教師的主導性,實現教學相長的效果。應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融入學習專業英語的氛圍中去。
1.通過現場教學提高感性認識
教師可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加工實訓中心進行現場教學。通過參照相應的實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提高接受知識的目的。打造活力課堂,增加有趣的課堂教學。形象思維大于抽象思維是中職學生的特點,通過實踐教學,可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通過營造愉快和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目前,企業基本上都是用英文做數控系統的操作面板,教師可講解和概括相關內容,使學生掌握一些核心詞匯后,再進行實訓現場的教學。在實際操作中,使學生對那些零件名稱和機床熟悉和了解,進而掌握數控機床和操作版面,并可在實訓中心完成數控設備的操作原理、數控編程和診斷機床故障等。在實踐中使學生掌握專業的英語知識和數控英語詞匯,進一步改善教學效果。
2.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輔助教學,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既獲得專業的知識,同時也提高感性認識,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如利用視頻、圖片或者是PPT對數控編程進行講解時,將信息表達清楚,可有效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印象,自然而然地提升學習的興趣。
3.培養學生任務驅動實現能力
建立數控仿真實驗室,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安裝數控加工仿真軟件,讓學生在電腦上編程序→根據教師給出的題目,說明和解釋專業的英語,并在程序中,輸入和編制各種加工工序→從報警器中,對相關的故障位置和原因進行查找→組織各組展開討論,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在選擇翻譯任務時,還可選擇難易適中的英文說明書→在指定時間內,分小組合作,共同完成翻譯工作→完成任務之后,再評價各組的成果→計入平時的成績,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對學生的創新精神給予表揚。這種方法,既能提升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三 結束語
中職學校為了培養出更多的、與現代化需求相適應的技術類綜合型人才,應以實踐和實用為方針,對數控專業英語教學進行創新。積極打造活力課堂,豐富教學手段,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進行革新,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到提升,并對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改建,營造教和學雙贏的局面,使數控專業向著綜合性的方向發展,使學生能夠真正學好數控技術專業英語。
參考文獻
[1]沈元元、楊靜云.高職數控專業英語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2]汪新安.數控專業英語教學初探[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1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