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研究分析目前漢中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漢中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主要問題和不足,并對這些問題和不足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論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和不足的建議和設想,以期能夠促進漢中旅游資源的健康有序開發。
【關鍵詞】旅游資源 旅游開發 漢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8-0182-02
一 漢中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
漢中市位于陜西省的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整個漢水橫貫其中,屬于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同時這里也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環境最好、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它帶來了“中華聚寶盆”、“金甌玉盆”、“西北小江南”的美譽。漢中市名勝古跡眾多,全市現有旅游景點110多處,其中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生物保護圈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森林公園5個,省級風景名勝區7個,名優土特產190多種。1993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亦被譽為“漢家發祥地”、“兩漢三國文化圣地”。近年來,隨著政府“十二五”規劃的引導和旅游產業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漢中的旅游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扒匕吞旄?,水韻漢中”的旅游品牌建設初見成效,“中國最美油菜花?!钡脑u選活動更是提升了漢中在全國的知名度,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游客。
二 漢中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資源開發程度低,品質不高,缺少名牌產品
漢中市擁有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武侯祠(墓)、張騫墓、張良廟等數量眾多的兩漢三國文化遺產。此外還有以褒斜棧道、倘駱道為主的“棧道文化”遺產,以南湖、紅寺湖、南沙河等為代表的山水風景獨具魅力。漢中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尤以國寶大熊貓和朱鹮為代表。漢中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郁,獨特的飲食文化、民居建筑、羌族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但目前漢中旅游資源開發的程度低,品質不高,缺少名牌產品。以著名的西漢三遺址:古漢臺、拜將壇和飲馬池古漢臺為例,古漢臺現為漢中市博物館,館藏眾多文物精品,以及棧道模型陳列室和石門石刻展室。但目前仍停留在單純的陳列參觀階段。拜將壇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地方,拜將臺現在站在高臺上會發現是一個棋盤廣場,整個景區外面的圍墻卻是欄桿式的,許多游客到了景區門口在景區的外圍轉一圈卻不進去,因為通過圍墻就把景區里面一覽無余,客人反映景區里面太單調,所以游客的逗留時間很短。關于飲馬池目前卻沒有開發,使這一資源沒有發揮它的價值。
2.漢中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夠明確
國內外眾多的學者通過理論假設和實證研究都證明了良好的旅游形象能夠有效提升游客的滿意度、重游度以及推薦度,因此,提升旅游形象對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發展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歷史文化名城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聞名于世,它展現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特色,不僅包括獨具個性的城市空間布局、風格各異的路網結構、體現傳統文化和地方風格的建筑群體,而且還包括具有地域文化與傳統特色的物質空間環境,還有以這一物質形態為基礎向人們表達的文化內涵與信息。但在當前文化趨同的大背景下,漢中的城市建設也難免走入雷同的誤區,沒有結合漢中獨有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征進行準確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導致了漢中的城市旅游形象沒有個性,沒有特色,沒有吸引力,沒有生命力。
3.城市和景區基礎設施差,不利于吸引游客
城市環境面貌是諸多物化和非物化因素的綜合外在表現。城市建設必須充分體現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追求功能與景觀統一,經濟效益與環境效果統一。筆者通過實地調查后發現,漢中在城市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都不盡如人意。如城市中心廣場的基礎設施不健全,不管是市民還是游客來都市中心游玩時,都會碰到許多問題,如主要街區公共衛生間太少而且位置偏僻,游樂設施幾乎沒有。此外,景區方面的基礎設施也不太理想,游客反映停車難、住宿難、旅游服務質量不規范等,許多游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抱怨漢中旅游的種種問題。這些都導致旅游者對漢中的旅游形象都大打折扣,游客的旅游期望和實際旅游體驗差距太大,嚴重地影響到游客的滿意程度,游客的重游率很低,旅游目的地的市場吸引力較差。
4.旅游開發過程中環境保護意識較差
漢中的旅游業發展較晚,景區旅游收入渠道單一,這導致了許多景區、景點為了生存,在收入來源上過分依賴門票收入。毫無疑問,目前,景區門票是構成景區旅游消費成本的主體部分,但中國景區高昂的價格已經成為旅游經濟效益增長的瓶頸因素。筆者調研后發現,漢中幾乎所有的景區門票價格偏高,而景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不太理想,管理比較混亂,經驗不足,維護意識不強。比如漢中的石門水利風景區,大壩附近的水里面經常都有附近山上的枯枝爛葉和一些生活垃圾,景區卻沒有及時清理,游客抱怨在所難免。景區外遠近聞名的鮮魚一條街使得很多游客慕名而來,但景區及經營戶顯然對內部的環境衛生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褒河水面上厚厚的枯枝落葉和石門水壩周圍年久失修的欄桿,以及魚莊直接排入河中的垃圾污水,都直接反映出景區注重開發而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的弊病。
三 對漢中旅游資源開發的建議
1.提升旅游資源開發水平,打造名牌產品
從總體上看,漢中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加之地處秦巴山地的內陸地域劣勢,使得其在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和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全國乃至陜西的其他地區。資金的匱乏使得漢中無力進行旅游資源普查和制定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規劃,以至于形成資源開發水平不高、形式單一、檔次低下、重復建設的現象。同時資金的缺乏使得眾多的旅游資源“待字閨中”,而原有的旅游產品則大多老化單一。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薄弱,不能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很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旅游專門人才的缺失嚴重制約了漢中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筆者認為,為漢中旅游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要盡可能謀求多元化的融資格局,多方籌措資金,保證有充足的資金投入。此外,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勵人才的用人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抓住機遇,提升旅游資源開發的水平,打造名牌產品,促進漢中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2.提出符合漢中歷史和特點的宣傳口號和策略,找準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區形象是對外展示風采的平臺,旅游地往往通過構建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統(DIS)向旅游者傳達旅游地的相關信息。因此,旅游區形象定位從根本上而言是確定本地區旅游特色基調的過程,旅游區形象的定位實際上包括了旅游區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是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的外在表現。因此,需要充分考慮漢中的各種內外環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確定漢中市旅游業的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確定漢中市的旅游功能定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漢中的旅游資源、文脈、地脈的準確把握和提煉,使漢中作為旅游目的地的特質鮮明,以現有的和后續開發的旅游產品來支撐其旅游功能,實現其旅游發展目標。目前漢中城市旅游形象口號是“秦巴天府,水韻漢中”“金甌玉盆”等。這些都要繼續加大宣傳力度,而且要推陳出新,如“尋祖漢家之源,縱情山水漢中”“尋找朱鹮最后的一塊凈土”,“漢山漢水,漢人漢家”“天之漢,地之中”更是在對外吸引旅游者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加強城市的環境建設,提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旅游的效用高低不僅取決于“游、娛”等主要旅游要素,還包括“食、住、行、購”等其他要素的配合,在少數地方,甚至“食、購、行”能成為對游客的主要吸引物之一,如德國的高速公路,在設計中要求密切結合所穿過地區的地形,通過設計顯示出自然風貌和現有城鎮的最佳景色。因此,城市包括基礎與服務設施的配套是增加游客的旅游效用,提升旅游價值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漢中市應精心建設城市的硬件環境,景區(點)、標志性建筑物、特色街區、重要節點、廣場、花園等作為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中的歷史性、文化性元素,應保持或恢復其原貌和特質,新建建筑和景觀也應注入文化內涵,突出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以此提高城市硬件設施的文化品位。此外,要重視漢中的城市文明建設,提升市民的社會責任感,以21世紀的新形象作為漢中的文化主體意識特征,塑造良好的城市精神。以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和熱情文明的城市精神來吸引游客,不斷提升漢中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
4.更新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機制
由于漢中市相對封閉,人們的思維觀念和消費方式陳舊,對旅游業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型,尚停留在粗放的管理模式階段。具體表現在:注重宏觀指導、缺乏深度開發;注重旅游效益、缺乏資源整合;注重開發建設、缺乏形象包裝。旅游局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管理模式相對僵化,景區自我管理缺乏活力。明確旅游產業主題,旅游業的發展要依靠景區、政府、人民群眾等許多方面,旅游在全國范圍內屬于政府的一項職責。漢中市目前許多旅游景區(點)仍處在文化、林業、水利等部門的多重管轄之下,往往職責不清、政企不分,發展目標不明。筆者認為,各級領導乃至廣大基層干部群眾應進一步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樹立大旅游的新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機制,從制度層面解決前述問題。景區管理機構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學習借鑒成功景區的管理經驗,不斷提高景區自身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彥清、尹繼武、熊小軍等.漢中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4~27
[2]申有順、申瑩潔.以史為根 以文為魂 以綠為韻 以人為本 構建獨具地域特色的名城景觀[J].城市,2008(11):71
[3]王旭東、李全潤.改善城市環境面貌的思考[J].城市,2008(11):79~81
[4]馬勇、李璽、李娟文.旅游規劃與開發[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19
[5]約翰·斯沃布魯克.景點開發與管理(張文譯)[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77~79
[6]〔英〕倫納得·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旅游學通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213~21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