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貓論”“先富論”和“摸石論”是鄧小平以淺論深、以俗喻雅的代表性論述,它們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要性闡釋,是引領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指向性圭臬。
【關鍵詞】貓論 先富論 摸石論 文學導向
【中圖分類號】I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8-0189-02
波詭云譎、災難深重,這是20世紀前半期整個中國社會發展和流變的關鍵詞。正是這些時代的風云波瀾,孕育了中國現代文學從萌生到巨變的跋涉,也給當代文學注入了先天底色和異變基因;紅流浩蕩、蜿蜒前行、多向并進、燦爛綻放,這些詞匯是20世紀后半期中國當代文學發展進程的真實寫照。“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指引了中國當代文學主要的流向,這一流向在“十年浩劫”中被扭曲和放大,成為當時政治現實的嫁接和置換對象。隨后,鄧小平理論逐步系統化和現實化,成為當代文學領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領航燈。善戰者尋常招數亦可蘊蓄巨大力量,簡單直接,一招制敵。善述者用直白通俗的語言可以將深刻的理論簡化為簡潔易懂的俗諺,言語寥寥,一語中的。本文所論及的是鄧小平理論中最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對當代文學的間接指引和推動,意即鄧小平相關論述并不直接論述和指導當代文學,但與當代文學的發展流變有極為緊密的契合和助推意義。這種契合與助推,可以在三個方面得到佐證。
一 “貓論”與當代文學
“貓論”即“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句俗諺。它直指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破除僵化生硬、循規蹈矩。其本意是指只要以改善民生為目的、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允許通過一切形式發展經濟,解放生產力,而不拘泥其所采用的手段與方式。
以這句簡單卻深刻的話反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當代文學,就別有一番意義。80年代以來,正因為“貓論”在中國各個層面的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大的影響,文學從相對單純的意識形態傳聲筒逐漸衍變成深入演繹和透視當代社會生活的萬花筒。“作家有選擇題材、主題和藝術表現方法的充分自由,有抒發自己的感情、激情和表達自己思想的充分自由。”當代文學創作擺脫思想戒律,突破某些本不應為禁地的禁區,獲得了較大的自由度和發展空間,在“創作中體現和包容了知識分子巨大的精神探求動力。”“貓論”深入指導當代文學創作,潛移默化地推動當代文壇的思想解放,催生了當代文學創作者們的深沉思考和實踐。文學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外在形式并不重要,最關鍵、更重要的是文學作品凸顯時代特色、開掘當代社會生活本質的層次和質量。所有當代優秀的文學作品,作家以什么方式創作、讀者以什么方式接受都是“文學之貓的顏色”而已,不是文學的本質。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體現創作者的精神探求,同時可以讓接受者發現這種動力,給他們提供精神甘泉,帶來思考和心靈前行的力量。
二 “先富論”與當代文學
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敏銳地意識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緊迫性,又深知讓社會各個層面同時得到迅猛發展還不具備現實條件和客觀基礎。1985年10月,他指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此后,在不同的場合,他多次強調“先富論”。在他的力主之下,“先富論”刺激了各個社會層面發展經濟的熱情,充分發揮民眾的創造力和創業激情,讓市場經濟的理念開始滲透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其直接效果就是促成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保持了30年高速增長的勢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發展對中國當代文學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和帶動,進而改塑了自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當代文學格局。文學創作和接受開始隨著市場經濟這根無形卻發揮著實質性影響的“指揮棒”起舞。市場經濟“不僅是政治上的選擇,而且面臨‘市場’越來越強大的選擇力量,這對于作家的生存處境和寫作道路的重新確立,構成了新的壓力。”當代作家中逐漸涌現一個以適應文學市場和讀者需求為創作取向的群體。隨著一部分作家憑借自己的文學創作“先富起來”,當代文學從開始嘗試商業化運作,市場在從創作到接受的整個文學過程之中發揮主導作用,相當一部分文學創作者逐漸摒棄過去文學與商業的自覺疏離,主動為商業目的展開自我創作,讓自己的文學作品作為商品進入文學市場。作家、作品所呈現的世界、文學市場以及其消費接受群體構建了一個閉合完整的文學市場圈環。文學商品化不再讓人們談虎色變,成為中國當代文壇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存在。“先富論”不僅帶來了當代社會整體層面的繁榮,當代文學作為社會的一個剖面,也從“先富論”中受益良多。讓作者受益、讀者獲益、社會得到經濟與文化的雙重收益,“先富論”功不可沒。
三 “摸石論”與當代文學
“摸著石頭過河”,最初由陳云提出,得到了鄧小平的首肯和進一步闡釋。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摸石論”進一步成為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人集體智慧結晶,是鄧小平理論中又一個將深刻化融于通俗化的例證。它的深刻內涵是指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面對的社會各方面的潮流,或許波濤洶涌或者風平浪靜,在沒有“舟橋”、“渡口”等物質條件下,既不要被洶涌浪花嚇到,不敢下河,也不能被河面一時的風平浪靜所迷惑。過河這一實踐過程到底是一帆風順還是有滅頂之災的風險,都必須腳踏實地、勇于實踐,運用正確的手段、使用合適的方法,在實踐中抵達成功的彼岸。摸是必要的手段,河底的石頭是檢測實踐正確與否的指標,摸石頭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讓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經濟形勢平穩上行就是摸石的目的,也是摸石的結果。
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摸石頭過河”,文學無論從創作者、作品中所表現的社會現象、作品本身以及讀者接受等層面,都有一個“摸石頭過河”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文學與政治的密切聯系讓當代文學一度面容單一,大量文學作品直接與政治潮流掛鉤,失去了文學作品應該相對獨立的品質。許多作家或主動或被動地順著潮流隨著政治隨波逐流。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各種西方文學流派形成一股股潛流,對當代文學進行了各個角度的沖刷和洗滌。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文學、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魔幻現實主義……這些在新中國成立后一度因為現實擠壓而銷聲匿跡的文學創作方式被重新裝在一個名為“現代主義”的大筐子內,各類創作者從這個筐內撿起自己感興趣的西方文藝思潮的“外來石頭”,一頭扎進異彩紛呈的文學創作大潮中。“摸著石頭”創作過程中,在摸索、創新的旗號下,文學格局出現前所未有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滿足了文學作品接受者長期被單一味道所麻木的味蕾,他們嘗到了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當代世界的豐富味道。卡夫卡、海明威、馬爾克斯、薩特、福克納、T.S艾略特、里爾克等西方文藝名人理論和作品是創作者們眼里的導師,具備了難以舍棄的魔力。各類文學創作變換各種方式的“摸石頭過河”、大膽弄潮,讓當代文學具備了多樣性和異變性。
四 結束語
無論“貓論”“先富論”,還是“摸石論”,都是鄧小平在洞察事物的本質后做出的言簡意賅的論述。本文所論及的鄧小平“三論”是當代文學之海上的航圖,既是真知灼見,又是文學從創作到接受整個過程的圭臬,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道路和行為模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思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
[2]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