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能源和自然資源是一項異常復雜的工程,因為很多時候,某個問題的解決往往會成為其他問題的產生誘因。
比如,當一個國家提倡使用生物質能源時,就可能導致另一個國家的森林遭到破壞;而如果政府要求電廠去除廢氣中的二氧化硫,又會導致煤炭消耗量的上升,從而排放更多二氧化碳。中國當前鼓勵能源企業將煤炭轉化為合成天然氣(SNG)的“煤制氣”計劃,正面臨這樣的兩難困境。
在本世紀初時,中國面臨的主要能源挑戰還是確保供給充足,從而滿足經濟增長需要。而在過去十多年間,至少有兩個方面已發生重大變化。首先,經濟增長減速,能源供應鏈壓力得到緩解;其次,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已成為當前的重大政治課題。
政府的應對方案是,相比以前更加重視天然氣的推廣使用。一方面,加快液化天然氣進口終端的興建速度,與中亞地區部分國家及俄羅斯等國簽署新的管道天然氣進口協議。另一方面則提高國內天然氣價格,以鼓勵企業開采天然氣,并為煤層氣和頁巖氣等提供更多補貼。
但上述政策的不足之處在于,新增供給的時間和規模難以預測。中國大多數天然氣資源都分布在地理條件較為復雜的地區,因而增加了開采成本和投產所需時間。比如2013年12月,雪佛龍(Chevron)和中石油就不得不再次推遲四川一座大型氣田的投產日期。而煤層氣方面,經過長達二十多年的實驗之后,產量才開始形成規模。
當然相對而言,因為合成天然氣的原料是煤炭,所以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很容易找到。理論上講,只要在已經有煤礦的地方多興建一座氣化廠,就能得到“清潔”能源。
2013年12月,中國第一批合成天然氣工廠開始投入運營。其中一座是位于西部地區的新疆伊犁慶華一期工程,其處理能力為每年14億立方米,以后將上升至55億立方米。另一座則是大唐集團位于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電廠,初期處理能力與前者相當,最終可達到每年40億立方米。除此外,中石化及廣匯能源也正計劃新建天然氣工廠,并將新疆地區的合成天然氣輸送給東部用戶。
中國政府制定的合成天然氣產量目標是2015年達到150至180億立方米,2020年達到550億立方米。盡管上述目標不易實現,政府大力推進合成天然氣的決心卻不容置疑。據報道稱,目前已有400億立方米產能獲得批準,而業界也樂于對此進行投資,因為有時會得到當地政府的補貼。
但盡管從表面看,合成天然氣似乎能解決中國的能源供應和空氣污染問題,但也面臨兩大風險。首先,現有的天然氣合成技術需要消耗大量水源,而中國目前的煤炭資源卻主要分布在非常干旱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大規模合成天然氣項目將進一步加劇當地水資源的短缺局面。第二,合成天然氣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要高于傳統開采數倍之多,如果合成天然氣最終被用于發電,那么累計的排放量要遠遠高于燃煤發電站。
上述問題對環境造成的破壞,與中國政府當前的兩大優先政策目標—提高水資源使用率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直接相悖。因此政府需要通盤考慮,一方面為東部發達地區提供清潔能源,另一方面還要顧及西北部地區合成天然氣的水資源成本,以及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盡管目前已可確定,中國政府合成天然氣的計劃不會終止,但政府對這一產業的態度,也取決于其他來源天然氣的供應情況,比如來自中亞國家和俄羅斯的進口天然氣及頁巖氣等等。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都盼望中俄之間能盡快完成曠日持久的天然氣進口談判,與此同時內地頁巖氣的開采也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