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博物館在兒童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館教育類文化產品作為展覽的延伸,是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拓展,它具有廣闊的前景,對兒童教育的作用應給予重視。
【關鍵詞】博物館兒童教育文化產品開發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015-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父母們意識到課外教育的重要性,他們相信直觀體驗式的教學更有益于孩子將來的發展,而博物館無疑是提供這種體驗式學習的優選場所。兒童時期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對兒童的教育會影響到其一生的發展。兒童教育作為在校教育、社會教育及終身教育的基礎構成,已不能單純依靠學校及家庭開展進行,博物館應積極關注兒童成長,適時轉變教育觀念,創新自身的教育內容與形式,承擔起博物館應盡的社會使命與責任。
一 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多年來,博物館定義雖被不斷修改,但其教育功能一直倍受重視。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維也納大會,把博物館教育提到了首位:“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雖然當前中國的博物館教育并沒有正式納入現有的國民教育體系當中,但博物館作為社會公益性文化機構,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職責,并且不斷滿足人們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的多重訴求,兒童教育正日益發展為博物館教育的中心任務。
從宏觀上來看,教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程序性教育,另一類是非程序性教育。每個人按照同一模式,按部就班完成的小學、中學及大學教育,稱之為程序性教育;反之,另一種教育為非程序性教育,比如參觀博物館、外出旅游等方式對人的教育,這種教育更突出了受教育者的個體性和多樣性,兩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廢,然而非程序性教育對優秀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博物館在中國兒童教育中必將承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
博物館舉辦的陳列展覽和開展的多種社會活動,多維度發揮著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而博物館文化產品作為展覽的延伸,更是滿足了觀眾的文化教育需求和將博物館帶回家的愿望。重視博物館教育類文化產品的開發,是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體現,而關注博物館文化產品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體現了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理念,以及博物館在提升社會教育功能方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兒童尤其是低齡兒童進入博物館,在對內容的理解上存在困難,許多父母帶著孩子走進博物館,為了讓孩子體驗一下厚重悠久的歷史文化氛圍,熏陶一種習慣,希望能夠從博物館商店帶回一些適合孩子的、具有博物館特征的東西。所以如何將文化產品作為展覽的延伸,讓這些孩子把博物館帶回家,融入他們的生活中,是博物館事業發展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 博物館兒童教育類文化產品開發現狀
目前,國內博物館文化產品的開發呈現多樣性,主要分為三種:(1)文物復(仿)制品類,以館藏特色藏品等高仿品為主,此類產品制作工藝相對要求較高,成本相對較高,價格也偏高;(2)出版物品類,主要出售展覽內容圖錄和館藏文物研究相關的書籍等,此類圖書印刷精美,但因發行量較少,價格相對稍高;(3)文化創意產品類:包括文具、配飾、家居用品等,博物館的文化元素以簡單直接的形式融入這些產品中,目前我國博物館的文化產品開發大都屬于這種方式,其優點是開發方法簡單、成本較低、便于攜帶,又具實用性,比較受普通觀眾的歡迎。
就目前中國大部分博物館的文化產品開發情況看,產品類別具有趨同性,文物復(仿)制品類和出版物品類產品主要基于本館重點文物以及展覽來設計,價格偏高;文化創意產品多集中在將博物館文化元素直接附加在產品上,如書簽、絲巾、冰箱貼等趨于平面化的產品;還有一部分產品如拼圖類娛樂產品比較常見,適合孩子口味,較受歡迎。其中教育類產品主要集中在展覽介紹圖錄、館藏文物資料等與博物館學、考古學及歷史學相關的書籍,這類專業型書籍所針對的主要是成人觀眾,且部分圖書價格高昂,精品文物或展覽內容的審美價值、文化精神并未得到更有深度的提取、展現和整合,大多數觀眾只是翻看而已,并不會購買,這種有價無市的情況在各個博物館都普遍存在。除此,其他教育類產品鮮少看見。博物館針對兒童的教育類文化產品開發存在明顯不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缺乏積極性。長期以來大多數博物館比較重視展覽舉辦的藝術性和文物的價值性,忽視展覽的后續傳播方式。對于文化產品的開發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產品的類別上以模仿居多,品質單一,缺少對博物館社會功能的深入認識和研究,以及拓展文化產品的種類。
第二,教育類文化產品的開發缺乏創意性,產品層次單一,除了展覽介紹圖錄、館藏文物資料之外,針對兒童教育的產品不僅種類少,而且各館呈現趨同現象,教育類產品的開發雖不乏自身特色,但缺少適合兒童觀眾的產品。
第三,博物館缺乏既懂博物館經營,又懂文化產品設計開發、營銷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這樣的人才既要懂得博物館文化底蘊,對博物館的文物、展覽,博物館所承載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又有現代博物館的經營管理能力,并且對兒童教育有一定了解,人才的缺乏導致產品的開發能力不足。
三 博物館兒童教育類文化產品開發設想
博物館是兒童教育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適時轉變教育
——————————————————————————
* 安徽博物院2012年院級課題項目(編號:AB2012003)
觀念,創新教育類文化產品的內容,是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教育變革的共同要求。對于博物館兒童教育類文化產品開發,筆者有幾點設想:
第一,構建區域博物館文化產品資源交流平臺。在經濟、文化、信息傳媒高速發展的今天,文化中的交叉互補不斷增多,實現文化、人才資源共享是必然的趨勢。目前國內各博物館的文化產品可以依托博物館協會或者聯盟的平臺,加強各館原創文化產品的交流,借鑒并發掘博物館自身的優勢進行文化產品的開發。尤其是對于區域內的各博物館,以省級館為龍頭,在加強區域內展品及展覽資源的交流與共享的同時,文化產品的開發應積極吸取并融合區域內文物及展覽資源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產品。
第二,轉換展覽策劃觀念,除了對陳列展覽本身的選題策劃,還要加大對以陳列展覽為主體的綜合文化活動的策劃力度,將產品開發納入到博物館展覽策劃中,在陳列展覽的籌劃策展階段,文化產品設計人員參與其中,理解展陳意圖,把握展品精神,進行文化產品的策劃和設計。并且積極尋求多渠道合作開發,結合高校和專業設計公司的設計資源,形成動態的設計團隊,使兒童教育類文化產品的開發,具有博物館文化的獨特優勢,形成與兒童教育課堂輔助教材不同的、具有博物館文化特點的教育類文化產品,從而推動博物館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三,加強與兒童教育專家或教師的溝通與合作,吸取先進的教育理念,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結合博物館文化內容,開發適合兒童的文化產品。可在博物館官方網站上建立兒童觀眾互動空間,長期有效地吸取兒童觀眾對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的建議與意見。教育的目的是從根本上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養,獲得安身立命的道德、文化基礎。要從博物館文化出發,給之以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引導。
第四,開闊思路,拓展教育類文化產品的種類,對兒童觀眾根據年齡層段再進行具體分析和細化,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開發設計不同的文化產品。同時加強對藏品及展覽的研究,深度挖掘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增強產品的故事性和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在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同時與學校建立聯系,了解學生的具體想法,譬如邀請教師到展廳現場教學,或結合中小學生課本中出現的歷史內容(通常會出現在語文、歷史、地理等教科書中),邀請學生們來到博物館,請專家在文物面前進行現場講解,解答問題,從而將主觀、抽象的教科書內容轉化為客觀、真實的現場教學,將現場教學錄制成影像資料產品,在中小學課堂上播放與之相關的博物館教學光盤,兩者相輔相成。這些光盤還可隨博物館宣講隊走進基層,贈予那些不能常進博物館的地縣鄉級民眾、學生,從而使博物館教育能真正地面向廣大的基層群眾。
參考文獻
[1]劉玉珍、田麗.博物館兒童教育的形式與設想[N].中國文物報,2012.3.21
[2]游云、劉中剛.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建議[J].博物館研究,2012(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