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以食為天,而食則以農業為基礎,農業則以水利為先,“水利不興、農業不穩”,因此歷史上歷朝歷代政府非常重視農田水利建設。云南省作為中國一個邊疆少數民族聚集區,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同時復雜的地理環境,制約了云南省農田水利建設及農業的發展。本文試圖以云南省農田水利建設為主要線索,分別對兩漢以前、唐宋時期、元明清時期的云南水利建設進行梳理和概括,其特點為: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注重生態環境,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以水利建設促進人民之間的和諧相處,有利于邊疆的穩定和發展。
【關鍵詞】云南農田水利建設
【中圖分類號】S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91-03
云南省面積雖然遼闊,但卻以山地居多,據民國27年(1938年)云南省財政廳清丈處的調查顯示,“全省可耕面積28522505.99畝,約占全省面積的5%”,①此外春秋二季,河流干涸,水源缺乏,全省的旱田幾乎達到可耕地面積的55%,同時云南由于自然地貌的影響,使得田畝旱荒不少,加上云南省以稻作農業為主,而稻作農業和其他農業相比與水利更密切。因此要農作物提高產量,發展農村經濟,應以興辦農田水利為先。盡管云南位于西南邊境地區,但其農田水利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至戰國時期。本文將以時間為線索,以農田水利為主旨,試將民國以前歷史上的云南農田水利情況進行論述。
一 兩漢以前滇省農田水利建設
農田水利灌溉是衡量農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云南水利事業的悠久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據《史記#8226;西南夷列傳》記載,“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又據方國瑜《云南史料目錄概說》:“金陵局本‘地’作‘池’,是也。……顏師古注‘池旁之地也’,則數‘千’里當作數‘十’里,方與地理實際相符。”②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使用水利灌溉農田。
在西漢平帝元年至五年(公元1~5年)期間,朱提郡(今昭通)都尉文齊就曾率領漢族移民“穿龍池,灌稻田,為民興利”③。這是有關云南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最早最確切的記錄。到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文齊調任益州郡(今昆明地區)太守后,仍繼續率領軍隊從事生產勞動,“造起陡池,開通灌溉,墾田二千頃”④,把內地的水稻種植和灌溉技術從滇東北推廣到滇中地區,使云南的水稻種植更為普遍。東漢時期云南的農田水利灌溉技術得到發展,這些已從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如1975年,在云南呈貢小松山出土的一具東漢時期的長方形陶質水田模型。模型長32厘米,寬20厘米,從中間被分割成兩大部分,一端是一個完整的大方格,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應該是池塘(蓄水池),另一端是代表水田的12塊小方格,池塘和水渠的溝槽相連,形象地再現了蓄水以澆灌水田。⑤1977年,呈貢七步場的一座東漢墓中也發現了一件陶質水田池塘模型,與前者不同的是,池塘中還有蓮花、水鴨、青蛙、螺螄及團魚等圖案,水田和池塘之間的灌溉渠道上還架有一座木板橋。⑥這些水田模型形象地反映了當時農田和水利的配套設施以及蓄水池的多種用途,證實了當時蓄水澆灌農田的存在。
二 唐宋時期滇省農田水利建設
唐代南詔時期,南詔官民普遍重視農田水利,他們建造陡池,修筑堤壩,開渠引川等灌溉工程。據《南詔野史》記載:“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勸豐)佑遣軍將晟君筑橫渠道,自磨用江至于鶴拓(今大理縣)。”此工程為“橫渠道”,又稱為“錦浪江”。這個運河工程灌溉了大理東郊及城南的農田,最后與龍佉江合流流入洱海。又在點蒼山玉局峰用大塊石板修建了一個“潭深莫測”的大水庫,引導山泉,合流成川,“灌田數萬頃,民得耕種之利”。⑦這些使得當時整個南詔境內,農田灌溉相當發達。此外,南詔在經營壩區農業的同時,還修治山田,或引山泉之水灌溉山田,或引低處之水進行灌溉,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南詔滅亡后,于公元937年進入白蠻大姓段思平創立的大理國時期,此時水利灌溉更加完備,特別是洱海地區的水利事業發展較快。祥云清湖、鳳儀神壯江、彌渡赤水江等水利工程,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在大理國滅亡不久,元初官員云南人郭松年,途徑大理地區親眼所見洱海農田水利灌溉的情況:品甸(在今祥云縣),“甸中有池。名曰青湖。灌溉之利達于云南(今祥云)”;趙州甸(今鳳儀縣),“川澤平曠……神莊江貫于其中,灌田千頃,以故百姓富庶,少旱虐之災”⑧。同時,大理國還在今祥云地區興修了一些蓄水的陂塘。如大理國王段思平倡修的位于今祥云縣城東南12.5公里,蓄青龍、品殿兩“海子”來水的段家壩堰塘,可灌溉較大面積的農田。
在滇池附近,段氏政權還組織疏通金棱河和銀棱河,進行經常性維修,保證河流通暢。宋康定元年(1040年),大理國王段素興又于金棱河建春登堤,于云津河筑云津堤。據《滇云歷年傳》:“春登,今東門外里名,金汁河之所經,則春登堤,金汁河堤也。云津河,即盤龍江,則云津堤乃盤龍江堤也。”清代乾隆年間倪蛻評說“春登、云津二堤,捍御蓄泄,灌溉滋益,大有殊功,或素興為之,亦有深意,不僅僅為游玩設也。”⑨這種兼具灌溉、分洪的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滇池地區受益的田地達數十萬畝。金汁河、盤龍江至今仍是昆明地區重要的灌溉、防洪工程和河道。
三 元明清時期滇省農田水利建設
元朝初年,為了加強對云南的統治,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任命親信大臣賽典赤為云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前往云南建行省。賽典赤非常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在云南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尤以滇池水利灌溉工程為后人所樂道。當時,滇池常“夏潦暴至,必冒城郭(昆明)”,淹沒湖濱農田。為了根治滇池水患,賽典赤和云南勸農使張立道等查看滇池及其出口河道——海口河后,總結滇池地區歷年的治水經驗,“求其源頭所至”,進行實地勘察,先是清理盤龍江上游水源,后疏浚海口河,“役丁夫二千人治之,泄其水,得壤地萬余頃,皆為良田”。⑩此次疏通海口河工程,用民工兩千余人,費時三年,降低了滇池水位,露出湖濱大量土地,以開墾為農田。
疏浚海口河工程之后,勸農使張立道又選定盤龍江流出山箐的最窄處——風嶺和蓮峰兩山之間,修建了一座大型的分水壩——松花壩,壩上設“以時啟閉”的閘門,用以控制盤龍江部分流量,起到防洪和灌溉的作用。最后以“水分勢弱”為原則,開鑿疏浚了馬料、寶象、金汁、銀汁等諸多河流,河堤上設壩閘分水,既利宣泄,又使盤龍江中下游一帶和城南低洼處的水旱災害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灌溉田地數萬畝。繼賽典赤、張立道之后,云南行省繼續興辦昆明地區的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設施的修建不但促進了農業發展,還促使少數民族紛紛遷居壩區,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明代伴隨著屯田制在全省的推行和展開,官方和民間修建、改建或者擴建土堰為石堰,興修和整修了許多具有蓄水、分洪、灌溉等諸多功用的溝渠堤壩。這些水利灌溉工程,不僅限于滇池、洱海等傳統的稻作農業區,還遍及滇中、滇東北、滇南、滇西各地,甚至還帶動了今保山、麗江、思茅等邊遠山區水利灌溉的發展。這些水利灌溉工程,或為屯軍所修,或為軍民同勞共修,漢夷同利。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在蒙自縣新安所百夫長于昌帶領下,曾經修建了位于蒙自縣南15里的“法果泉”,即今響水河至何家寨一帶的溜渠,不僅灌溉了軍民的田地,而且大大增加了蒙自南湖的蓄水量,至今仍有益于當地。
明代云南修筑的諸多水利工程中,尤以祥云等地的“地龍”水利工程為后人所舉,可以說它是中國水利技術史上的一項創舉,是云南人民的水利杰作。祥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部,地勢較高,境內河流稀少,是典型的“干壩子”。自明初以后,隨著該地屯田制度的推行和大量土地的開發,如何利用祥云一帶的地下水灌溉農田,顯得十分迫切。為此,當地人民根據祥云一帶的地理特點和水利資源情況,效仿內地開“井渠”的灌溉方法,因地制宜,創造性地修建了“地龍”灌溉工程。這種“地龍”式的灌溉工程,是將山坡流水和雨水匯聚起來,保存于地下蓄水池和暗渠當中,既可備旱時灌溉之需,又有利于防洪,同時還不占用耕地,似西北地區的“坎兒井”。這樣一來,受益于“地龍”灌溉工程,祥云因缺水而荒廢的農田,又恢復為綠野,過去有名的“干壩子”,也成為民諺稱的“云南(祥云)熟,大理足”的米糧倉。
在清代曾多次治理海口河,分別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三年(1725年)、九年(1731年),乾隆五年(1740年)、十四年(1749年)、四十二年(1777年)、五十年(1785年),道光六年(1826年)、十六年(1836年)對海口河進行過大型的治理。這其中,以鄂爾泰主政期間,對滇池海口六河的治理較為徹底。據《修浚海口六河疏》稱:“所有海口河道,洱宗、普安、清水、新村等閘壅淤處所,悉以疏浚。所有老埂、牛舌洲等處盡行挖除,悉已寬深。所有平地哨南新開子河一道,悉已修通。……又于海口之處之石龍壩兩岸山腳,俱新筑堤埂,保障河基,悉已堅固。所需物料并人夫、口糧、鹽菜等項,合計銀五千六百三十余兩。” ○11
除了滇池區域外,在洱海區域、滇東北的曲靖、滇西的永昌、滇南的普洱等地,一些流官也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灌溉工程。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既保障了云南農業的灌溉用水,避免了洪澇災害,同時在修建的過程中,要么使荒地、旱地變為了水田,要么使原來被淹沒的田地恢復為良田,從而增加了土地面積。
明清時期,“上而督撫、司道,下而州牧、令長,無不以水利為當務之急。” ○12除了上面所述之外,明清時期,除了大力發展滇中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外,還把修建農田水利的興建范圍擴展到滇東北、滇西北、滇西和滇南等一些邊遠地區。這些農田水利建設比起唐宋時期興修的農田水利范圍更廣,數量上更多,技術上更先進,對促進邊遠地區農業的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 結束語
云南省作為中國一個邊疆民族聚居區,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但歷史上各個時期都在為云南農業發展添磚加瓦,表現出獨特的邊疆民族色彩。
第一,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農田水利建設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基礎設施之一,其對種植業的發展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同時也是各個時期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水利是農田基本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歷朝歷代政府都把水利建設當做利國利民的大事來抓。修建水利設施的同時,兼顧全省各地水利基礎設施的修復與完善,特別是對位于偏遠地區的小型水庫、塘、壩的修復和完善,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用,提高了農業抗旱能力。
第二,注重生態環境,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云南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生物基因寶庫”和“花卉之鄉”“藥材之鄉”“香料之鄉”的美譽。正是云南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出生物的多樣性。長期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相對低下,人們環保意識淡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基本依賴于自然。因此,以犧牲環境利益獲得更好的生存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下下策。在興建水利的過程中,要重視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問題,要充分考慮對河流生態環境、陸生生態環境及社會生態環境的影響,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修建水利工程,這樣必定得不償失,只有將農田水利、生態環境、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灌溉條件,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增強防旱抗災能力,維護云南省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可持續發展。
第三,以水利建設促進人們之間和諧相處,有利于邊疆的穩定和發展;境內有世居少數民族25個,民族成分復雜,經濟發展更是參差不齊。農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各族人民在云南統治者的大力倡導與鼓舞下,共同致力于各地方的農田水利建設,各族人民聯系不斷加強。在修建農田水利的時候各民族之間,邊疆與內陸之間,本地人民與外來移民之間,地方統治者與老百姓之間的聯系不斷地加強,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有利于社會穩定,共同發展。
注 釋
①丘勤寶.云南水利問題[M].昆明:新云南叢書社,1947:55
②⑨⑩○11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南省志(第三十八卷#8226;水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8~9、18
③〔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四#8226;南中志)[M].濟南:齊魯書社,2010:96
④范曄.后漢書(卷八十六#8226;南蠻西南夷列傳)[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106
⑤東漢水田模型[J].云南文物,1977(7)
⑥云南省博物館.云南呈貢七步場東漢墓[J].考古,1988:5
⑦⑧管彥波.云南稻作淵源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0、113
○12周鐘岳、李春龍、江燕.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