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困境
雖然電視夕陽產業論在十年前就已經彌漫在學界和業界,但真正讓電視產業退出“新媒體”陣營的,是互聯網媒體的崛起和發展,而基于移動的互聯網的新媒體,更是讓傳統電視產業接招吃力。
今天,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與移動終端硬件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個人數字終端”已經走出科幻大片,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智能電話、平板電腦,甚至可穿戴設備。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信息唾手可得,互動易如反掌,真實世界之上漂浮著抽象的數字世界。
在這樣一個數字化生存的世界里,電視媒體的霸主地位正在被撼動,或者說,以往那種坐在客廳看電視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撼動。
在舊傳播時代,電視處于傳播中心位置,具有很強的控制能力,可以以自我為中心來決定傳播的內容和形式。而在新傳播時代,電視的控制力和傳播能力已經大大弱化,在內容設計等方面必須以市場和受眾為中心,并更加重視用戶體驗,才能真正適應新傳播時代的要求。
電視媒體是典型的大眾媒體,傳播范圍廣,但與受眾的關系較為淺薄。而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可以稱為“個體媒體”,可互動,與用戶關系緊密,類似人際傳播,缺點是到達特定用戶的成本較高。
所以,電視與網絡可以成為良好的“伴隨”關系,而非你死我活的絕對競爭關系。電視媒體需要新媒體實現粉絲效應,新媒體也需要電視媒體進行廣泛傳播,到達用戶,實現盈利。沒有電視的播出,就沒了統一的時間節點,就不會出現上千萬人同時關注一件事的狀態,而沒有互聯網,相關話題就不會發酵、再發酵,最終成為一個“現象”。一方面,影響年輕人的主要媒體不再是電視臺,而是各種互聯網終端;另一方面,電視媒體在專業制作領域則依然保持著自己傳統的優勢,兩者配合才能形成效果最大化。
二 省級衛視運用新媒體的策略
那么,一個省級衛視怎樣運用好新媒體呢?結合實踐來看,應充分尊重新媒體自身的規律,在四個方面做好破和立。
第一,運用社交媒體時,要破除“公告欄”和“節目預告表”情結,應該創造互動氛圍,用契合自身電視媒體氣質的內容,實現人際傳播,網羅粉絲。
在電視臺內部,線上的節目始終是第一位的。不少省級衛視開辦自己的社交和自媒體賬號,也是為了簡單的發布預告片,預熱線上節目,目的是將粉絲的關注轉化為可以考量的觀眾收視率。
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往往收效不大。“公告欄”和“節目預告表”還是信息的單向傳播。在各衛視競爭激烈的今天,在社交媒體上振臂一呼,就想要應者云集,幾乎是奢望。社交媒體對于電視來說,最重要的功能應該是“放大影響”和“網羅粉絲”。放大影響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利用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制作帶有話題性和觀念性的內容,讓它裹挾著希望被傳播的信息在社交圈子中流傳開來,進而吸引跟媒體氣質相符的受眾成為粉絲。
第二,與視頻網站合作時,不要簡單地把視頻網站當做“第二屏”。可以嘗試邀請視頻網站介入內容制作和前期推廣,共創共享。
視頻網站是各省級衛視接觸比較早的網絡媒體。但直到現在,真正臺網合作,從內容策劃初期就共創共享的成功案例還不常見。雖然視頻網站花重金購買電視臺綜藝節目的新聞屢有耳聞,但網站和電視臺在節目方面全面合作獲得成功的,目前也僅有河南衛視與愛奇藝合力打造的“漢字英雄”。省級衛視在嘗試與網絡視頻合作時,不妨多些“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視頻網站強大的收視數據作為節目策劃的數據支持;臺網互動,利用電視媒體“廣”的優勢和視頻網站“準”“互動”的特點,協同進行節目推廣。
第三,在新的傳媒環境中,要破除“電視節目”心態,應該建立“視音頻產品”觀念,在節目策劃制作的過程中,就試圖尋找多媒體多渠道傳播的可能,攤薄制作成本,增加接觸受眾的渠道。
電視節目聲畫并茂,但也由此推高了制作成本。通常,電視節目花費巨大的工作量制作完畢后,在電視臺一播即過,算上重播,每分鐘制作成本也不便宜。而普通電視節目的網絡播出。一般情況下,都是簽的打包協議,相當于免費供視頻網站播出,換取多一點的曝光率而已。在電視節目策劃之初,就把多屏多媒體的概念納入考慮之中,一個節目,傳播的內容準備好以后,可以以視頻方式呈現,供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播出;也可以以音頻方式呈現,供電臺和網絡廣播電臺播出;也還可以整理出文字,以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的方式傳播,其精華部分還可以考慮出版成書。節目形成產業鏈的同時,也借助多種媒體的力量,增加了節目與公眾接觸的機會,容易形成注意力合力。
第四,打破“電視臺的新媒體項目”的思想禁錮,應該按照新媒體的規律來創立和運營新媒體項目,尋找可能的盈利點,反過來將電視臺的公共傳播資源、節目制作能力、媒資、廣告資源等看做可以內部整合的資源。在電視臺母體的支持下,實現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和盈利,最終實現雙驅動,完成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真正融合與發展。
人類的信息傳播經歷了口頭傳播、文字傳播、電子傳播,已經走到了數字傳播階段。傳播行為不變,但表現形式和傳播技術在變。傳統媒體最終將被數字新媒體替代,這是時代的選擇。現在經歷的就是這種替代性變化,互聯網集成了文字、聲音、圖像,可交互能搜索,能夠滿足傳統媒體目前所能提供的各種功能。像數碼相機替代膠卷相機一樣,當數碼相機出現后,不論膠卷相機做得再好,也沒有意義了,因為我們不再需要它。
三 省級衛視運用新媒體的案例及展望
也就是說,從傳媒方式的發展來看,新媒體是未來的趨勢和方向。但新媒體的盈利模式一定與電視臺制作節目,面對公眾廣播然后收取廣告費用的盈利模式不同,有自己一套運作方式。可以說,由于互聯網的免費慣例和新媒體之間強勁的競爭,一個新創的新媒體要露出頭角,在市場上分得一杯羹,比目前壟斷經營的電視媒體來說,確實不易。小樹苗的成長需要大樹遮擋風雨,在不少新媒體尋找電視這樣的大眾視頻媒體合作的現在,電視臺內部能否整合自己的資源,來培育小制作和傳播成本的新媒體呢?
如省級衛視可打造一個聚合本區域旅游資源的新媒體,利用自己的媒體號召力和廣告客戶優勢,將旅游產品提供商集結到一起,大家共同投資,利用電視臺節目制作優勢,制作基于這些旅游產品的視頻短片,主要用在新媒體上展示和傳播。其精華部分以廣告、微紀錄片等短小精悍的方式在電視上呈現。傳播品牌的同時,為新媒體導入用戶。在整合資源、擴容廣告的同時,既得到了節目,也撬動了新的平臺。
臺網呼應,臺托網起的一個成功案例,就是名主持李靜的“美麗俏佳人”與“樂蜂網”,“美麗俏佳人”先后在旅游衛視和黑龍江衛視播出,在短時間內為新創的“樂蜂網”累積了高知名度,導入了粉絲,成就了一個新的知名網站,這樣的效率是令人羨慕的。
總之,在各媒體百花齊放,注意力越來越稀缺,影響力越來越分散的今天,擁有大面積公共注意力潛力的省級電視媒體,更需要精耕細作,分眾互動的新媒體共舞共進。在省級電視媒體擁抱新媒體的過程中,不能再抱緊線上播出為主、新媒體傳播為輔的老觀念不放,而是要真正將自己視為一個以視頻產品為主的內容生產商,利用現有資源,充分尊重新媒體傳播和運營規律,力爭打造出能夠自己運轉的成熟的新媒體項目,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雙驅動,最終實現傳統媒體的升級再造。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