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隱性課程的含義,通過與正式課程的對比,使隱性課程的含義更加清晰;接著講述了大學生非正式的隱性需求,即學習要有務實和超然的態度,注重知識的實用性,端正考試動機。并總結了隱性課程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隱性課程隱性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024-01
一 隱性課程的含義
隱性在課程是指在學校、班級的環境里,以無意識的方式對學生的知識、價值、行為規范、情感、態度等發生影響的全部信息的總和及其動態傳遞模式。因此,隱性課程是一種無意識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一種非正式課程。隱性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中價值、行為、情感、態度等指標不能進行量化,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正式課程是指在學校范圍內,由國家統一規劃的列入教學計劃的部分課程,這部分課程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必然是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進行的。在高等教育課程中,隱性課程是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的非正式的課程,通過滿足學生的非正式隱性需求的學習培養創新型人才。通過學業成績這一單一目標來衡量的正式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惰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被誤導為只要學習好知識或考試優秀就足夠了。隱性課程在心理健康發展、提升實踐能力、社會適應等多方面彌補正式課程的不足。
二 大學生非正式的隱性需求
隱性課程主要是通過給學生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科學規劃使學生獲得技能和提高素質。一方面隱性課程伴隨著正式課程而產生,在教學中學生的隱性需求學習被教師無意識地忽視;另一方面隱性課程是培養人格全面發展、能力全面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1.學習要有務實和超然的態度
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是考試導向的。如果某個知識點不考試,則學生會跳過對該知識點的學習,事實上這個知識點只是教師單方面認定是不是重點,也許在其他場合下該知識點就成為重點。以考試為導向的學習態度,違背了務實和超然的學習態度。學生的思維和見解局限于考試的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只會成為學校工廠的“復制品”,而不能提高學生認識水平的發展。
務實和超然的學習態度不是以學業成績為導向的,而是以認識問題的洞察力及深刻性為目標,這樣的學習才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才能夠對事物有一個清晰而客觀的認識。
2.注重知識的實用性
經過調查顯示,許多大學生認為大學課程過于抽象化,更多地注重于理論而不是實踐,在考試中使用專業術語和概念就能取得好成績。雖然不是很實用,但學生為了取得好的學業成績還是會采用這一策略。學生需要學習專業性的知識,但是這種抽象化的專業理論課程是建立在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之上的,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做準備。對學生而言,他們渴望學習到對未來職業發展及能力提升有關的知識,而不是考試之后把知識“還給”老師。
不合理的學業評價標準導致忽視知識的實用性。學生通過使用專業術語和概念進行本學科的理論建構而進行學習,這種學習對于評定論文、測驗和考試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學業成績的衡量標準。這種運用專業概念、公式和術語等所進行的高度抽象的學習,迫使學生轉向對專業術語和概念的理論學習。教師期望通過考試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以達到學業成績的衡量標準,這往往會導致學生為考試做準備的學習。
3.端正考試動機
在學習中學業成績是衡量學習結果的絕對條件。學生通過完成考試,達到所修學分,通過競爭意識和精神來超越對手,實現比別人更多更好的結果達到自我滿意,同時產生自尊的感覺。這種取得學業成功的動機比它的內容和價值更重要,意味著非正式的隱性需求要服從于高等教育的正式要求。
對于學生而言,他們重視考試的積極結果遠遠大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事實上他們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比考試成績重要得多,也就是說個人的發展遠遠比考試成績重要。學生在考試中要端正自己的動機,不僅僅是為了考試而考試,不應該把分數看得過于重要,在分數面前患得患失,而應思考個性的全面發展和個人的長遠發展。
由此可見,隱性課程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的態度、追求理論與實踐融合、端正考試動機及發展健康心理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隱性課程要求學生的發展是積極主動的自主發展,在學習態度上形成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理論與實踐融合的基礎上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不是為考試做準備而是為個人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并發展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創新型人才的基礎是人的全面發展,創新型人才培養在傳授學生廣博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發展學生個性,重視培養學生求實探索的科學精神和批判精神、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與科學素養、強烈的團隊精神和國際視野。
培養創新型人才與隱性課程對學生發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隱性課程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促進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旭遠.試論潛在課程的概念和結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4(1):38~41
[2]鐘秉林、董奇、葛岳靜等.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9(11):2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4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