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高校畢業生迎來了“史上最難就業年”,碩士研究生的就業情況也令人擔憂。一方面,研究生擴招政策導致畢業生數量急劇上升;另一方面,研究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導致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文章旨在探討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評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030-02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90年代首先盛行于我國港臺地區,以后逐漸傳入大陸。截至2013年,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基本覆蓋全國高校,但針對碩士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卻未受重視。本文從研究背景、現狀分析、問題與建議三個方面,對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進行了分析。
一 研究背景
1.畢業人數逐年增加,研究生迎來“史上最難就業年”
根據《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4月,2013屆碩士、本科、高職高專畢業生簽約率分別為26%、35%、32%,低于2012屆同期十個百分點以上。曾經被視為“天之驕子”的碩士研究生,就業率卻連續幾年低于本科、專科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實行擴招政策以來,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1年的114萬逐漸攀升,截至2013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已突破700萬。眾多畢業生踏入人才市場尋求工作,研究生就業出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用人單位不再只看重一紙學歷,更看重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這使得碩士就業處于尷尬境地。與博士生相比,碩士生專業基礎和專業知識還不夠扎實,大多數研究型單位更青睞直接招聘專業素養更高的博士生;與本科生相比,碩士年齡普遍偏大,薪資起點普遍較高,如果不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用人單位更愿意聘用本科生。另外,由于碩士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技能并不能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后的勞動力需求,與市場需求不匹配而引發的社會結構性失業也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考驗。
2.就業壓力巨大,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迫在眉睫
根據《2013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顯示,畢業生的求職壓力基本呈現出隨學歷提高而降低的趨勢,但碩士的就業壓力卻普遍高于本科生。嚴峻的就業形勢不但影響著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更容易使他們喪失學習目標,盲目考證和兼職,致使畢業時迎來無法完成學業目標和就業目標的雙重壓力。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在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推進會上表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就業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面臨如此巨大的就業壓力,對碩士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迫在眉睫。
二 現狀分析
1.國外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
職業生涯規劃研究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最初以職業指導的形式出現。1909年,波士頓大學帕森斯教授出版《選擇的職業》一書,標志著職業指導進入科學研究時期。目前,國外職業生涯理論主要分為個性與職業匹配理論、職業選擇理論和職業發展理論。
第一,個性與職業匹配理論。帕森斯和威廉姆斯認為,每種類型的職業對從業者的興趣、能力等心理特征都有不同的要求,人們在符合自己的個性特征的環境中工作,滿意度和工作效率都會提高。因此,可以通過心理測試選擇人們的就業方向。
第二,職業選擇理論。在職業選擇理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有帕森斯的人職匹配理論、霍蘭德的人格類型理論和施恩的職業錨理論。
帕森斯提出“職業—人匹配理論”認為:職業選擇分為人員分析、職業對人要求的分析、人職匹配三個部分。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教授認為:人格類型、興趣和職業的選擇密切相關,他編制了著名的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并將個體歸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六種職業類型。麻省理工學院施恩教授對斯隆管理學院44名MBA畢業生進行長達12年的跟蹤研究后,提出了“職業錨”理論。“職業錨”是指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是一個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施恩教授提出技術型、管理型、自主型、安全型、創業型、服務型、挑戰型、生活型八種職業錨類型。
第三,職業發展理論。職業發展理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薩帕的理論。薩帕將個體職業發展分為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五個階段。另外,金斯伯格將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分為前期職業生涯規劃、中期職業生涯規劃和后期職業生涯規劃;格林豪斯將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分為五部分,即職業準備階段、進入組織階段、職業生涯初期、職業生涯中期和職業生涯后期;另外,還有薩帕的九分法等。
2.國內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
在我國,對于職業指導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以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的《關于職業指導——如何辦理職業指導》一書的出版為主要標志。
我國職業指導理論的發展大體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初到新中國建立前。這一時期我國學者主要以介紹外國職業指導理論入手,可以稱為職業生涯的開創時期。第二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后至今。這一階段又可分為兩個部分,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70年代初可以稱為職業生涯發展的停滯期,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勞動人事制度實行統包統配政策,因此就業指導實際上處于停滯狀態。第二個部分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教育、勞動人事制度的改革,職業指導不斷發展。特別是2000年以后,我國開始實行畢業生“自主擇業”政策,就業指導日益搬上日程。此后,國內學者逐漸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開始將國外優秀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引入我國,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
3.我國碩士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現狀
理論研究中,李玉芳分析了碩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實訴求和現存問題,并由此提出了正確認識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建設專業化師資隊伍及構建全程化教育模式的建議。霍禮強等從我國研究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出發,論述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并從組織管理體系、導師引導、探索有針對性的課程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另外,黃林楠等提出了一種新的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模式——ARM模式,并開展實證研究,證明了ARM模式的有效性。王勛、李鈺提出了分階段多平臺實施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建議。羅霄等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出發,探討了法律碩士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問題。
實證研究中,趙妍調查了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現狀。郝生躍、鄭祥江使用SWOT理論分析了碩士研究生就業的不足和威脅,并編制問卷、建立模型,分析了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和影響因素。華東師范大學陳芬、畢佳萍針對師范類研究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廈門大學熊靜漪以廈門大學碩士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從將來最想從事的職業類型、影響未來職業的最大因素、最缺乏的能力等七個方面,對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進行了實證研究。
三 問題及建議
回顧近十年國內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文獻,可以看出近年來理論研究熱度逐漸降低,研究者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實踐研究中,但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完善。
1.理論研究走入瓶頸
我國學者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研究,大多集中在介紹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理論與經驗,缺乏創新性,難以與我國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具體實踐相聯系。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存在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低、人員構成復雜的問題。多數高校并未配備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師,多是由行政人員兼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長期性、系統性,多以就業教育代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育目標帶有功利性。如何結合我國職業生涯教育的具體實踐,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理論,是研究者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2.實證研究有待深入
自2007年開始,我國學者對于碩士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熱度有所增加,但明顯低于對本科生的研究,且在實證研究中,對于上海、深圳、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研究較為豐富,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研究極少。碩士生普遍處于年齡較大、薪資要求高于本科生、專業素養不如博士生的尷尬境地。簡單套用針對本科生的研究經驗,忽視碩士生的獨特性,其效果必然不盡人意。另外,研究生就業存在著地區差異和專業差異,因而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更具個性化。
參考文獻
[1]李玉芳.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實訴求、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
[2]霍禮強、方曉青、毛麗萍.論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和策略[J].中國電力教育,2011(16)
[3]黃林楠、馬堃.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 ARM 模式的構建[J].江蘇高教,2012(3)
[4]羅霄、劉婧婧.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以法律碩士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09(22)
[5]趙妍.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2(7)
[6]鄭祥江、郝生躍.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8(4)
[7]陳芬、畢佳萍.師范類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狀況及影響因素探究——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的調查報告[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3)
[8]熊靜漪.研究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證研究[J].教學研究,2012(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