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緬甸是個多語言的國家,除了緬甸國內本土語言,外來語也促進了緬甸社會經濟的進步發展。
【關鍵詞】緬甸外來語特點成因影響
【中圖分類號】H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067-02
一 緬甸語外來語的特點
1.多語并存
緬甸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語言有很多種。除了緬甸語,還有撣語、孟語、克耶語和崩龍語等。這些都是緬甸國內的本土語言。此外,緬甸的外來語有很多。如“早期隨著佛教文化傳到緬甸的巴利語和梵語,及漢語、英語、日語、泰語、韓語、俄語等。多語并存,一方面是外來語和緬甸國內本土語言的并存;另一方面是緬甸語外來語的并存。
2.優勢差異
緬甸語外來語種類極多,但在緬甸語中所占的優勢有差異。占主要優勢的外來語有巴利語、梵語、英語和漢語。巴利語和梵語主要是和佛教有關。英語涉及的領域很廣,主要涉及到近代科技、教育、經濟和政治等領域。漢語涉及到的范圍也很廣,如緬甸語吸收漢語詞匯,漢文化隨著漢語傳入到緬甸。
除以上幾種語言外,還有德語、日語、韓語等很多種語言。但比起以上四種語言,這些語言在緬甸語外來語的優勢不如以上幾種占主要優勢的語言。
3.發音與原本的發音比起來稍有變化
緬甸語中的外來語,在發音上與原本的發音稍微有一些變化,但不是很明顯。
現在的緬甸語中漢語外來詞匯很多。通過直譯以后的漢語外來詞匯發音與漢語準確的發音稍微會有一些變化,如瓜子(瓜瑟)、包子(包瑟)、豆腐(朵胡)和火鍋(火波)等詞匯。
現在的緬甸語中英語外來詞匯也有很多。現在緬甸語吸收英語外來詞匯也是直接音譯過來。如“kilometer(給羅米達)、hello(哈羅)、counter(高達)、number(南壩)、meter(米達)、TV(迪微)等詞匯。
二 外來語在緬甸產生的原因
緬甸語中為什么會產生外來語,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客觀原因
早期佛教思想和文化在緬甸的傳播,需要外來語。
“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緬甸各民族間的交往頻繁,形成了多民族、多語言基本國情。”①
隨著全球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進步發展,人們的交往和接觸越來越頻繁,人們對交流有迫切的需要。
客觀上,緬甸人在交流活動過程中,需要外來語。
2.地理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緬甸是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印度、老撾、泰國、孟加拉國等國家接壤。
第二,歷史原因。(1)戰爭給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也帶來文化,語言也伴隨文化到來。經過三次英緬戰爭后,緬甸完全被英國統治。英國殖民者為了滿足統治緬甸的需要,為了能很好地與當地人溝通和交流,在緬甸推廣學習英語。英國殖民者在緬甸開辦用英語和緬甸語同時教學的學校。例如,1835年、1837年、1844年和1852年,英殖民者在緬甸的一些地區開辦了很多的學校。這些學校里面是用英語和緬甸語或者是只用英語進行教學的學校。(2)由于貿易往來,緬甸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外來移民遷移到緬甸。中緬兩國的貿易往來歷史悠久。中緬從漢朝時期就有貿易往來。元朝時期,一部分中國人開始暫時移居到緬甸做玉石生意。明朝時期,中國人除了到緬甸做玉石生意,還將中國的茶葉、絲織品和棉花等商品帶到緬甸。清朝時期,中緬貿易繁榮,華人大量移居緬甸。因為貿易往來,移居到緬甸的華人華僑,有的是商人,有的是礦工。
第三,佛教原因。公元前3世紀,印度佛教傳入緬甸。佛教思想文化要在緬甸得到廣泛傳播,就要把印度佛教經典翻譯出來,佛教經典最主要的文獻《巴利文三藏》。梵語在印度傳統核心文化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緬甸多數民眾信奉小乘佛教,在蒲甘王朝以后,隨著佛教地位的鞏固,寺院成了教育的主要場所。寺院向前來出家修行的男子提供緬語的教育,僧侶們還要學習巴利文,有的還學習梵文,以研讀用巴利文寫的佛教經典和梵文著作。”②
三 外來語對緬甸影響
外來語對緬甸影響有積極的一方面,也有消極的一方面。總的來說,積極影響較多。
1.積極影響
第一,豐富了緬甸語言的使用種類和詞匯。(1)豐富了緬甸的語言種類。緬甸語中的外來語有英語、漢語、巴利語和日語等。“緬甸是多語言國家,全國有最少100種語言及方言,對不同語言包容度較高。”(2)巴利語、漢語和英語詞匯很多。如“社會、化學、日歷”等很多詞匯都屬于巴利語詞匯。“拖拉機、火鍋和米線”等屬于漢語詞匯。緬甸語中的英語外來詞匯很多。如“社會主義、民主、黨、歐洲、朝鮮、赤道、攝氏、溜冰和千米”等詞匯。
第二,隨著語言的傳入,各種文化也傳入到緬甸。(1)最早是印度佛教思想和文化入到緬甸,經過長期的發展弘揚,小乘佛教成為緬甸的全民信仰,佛教文化深入影響到緬甸文化的方方面面。(2)漢文化傳入到緬甸。如中國文學作品被介紹到緬甸,這些文學作品有《包公案》、《新白娘子傳奇》和《西游記》等。此外,還有中國的飲食、音樂、服飾等文化在緬甸隨處可見。(3)西方文化傳入到緬甸。如今天的緬甸人吃飯的時候喜歡用刀和叉,是受西方文化影響。此外還有緬甸的建筑、音樂、醫學和政治制度等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寺院里,最受僧人們歡迎的課程之一就是英語課。其實,緬甸在19世紀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保存著一部分說英語的習慣。時至今日,赴緬甸旅游和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英語的運用場合也很多,因此小僧侶們很喜歡和旅客搭訕,不僅可以練習口語,還能了解世界。”
第三,緬甸語外來語的傳入,方便了人們的交流。語言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交流。在這個對外開放的時代,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緬甸語外來語的傳入,對緬甸更好地發展對外關系、對外貿易往來與合作、共同分享世界優秀文化資源提供了便利,促進了整個緬甸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2.消極影響
第一,發音與原本的發音比起來稍有變化,或者是發音不準確,還有是英文縮寫,導致難以理解和聽懂。因為發音不到位,所以造成翻譯中的困難。例如,緬甸人用英語說:“three daughters”,他們發成:“德瑞多得斯”。緬甸語里面喜歡應用英文單詞縮寫,造成難以理解。如“BCIM、MIGHT、ISI、HSBC、KLCC”等英文縮寫,如果緬甸人不用英語或者是緬甸語作解釋標注,一眼看去,譯者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
第二,客觀上增加了教學難度,增加了政府對外來語人才培養的經費。世界知識文化寶庫博大精深,再怎么學習也學不完。緬甸對本國已有的教育教學資源,都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努力學習,再加上這些外來語,加大了政府對外來語的投入。培養一個合格的外語人才,需要很好的外語老師和教學,需要政府的支持。
注 釋
①②李佳.緬甸的語言政策和語言教育[J].東南亞南亞研究,2009(2)
參考文獻
[1]鐘智翔.緬甸研究[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1
[2]李謀、姜永仁.緬甸文化綜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鐘智翔.緬漢翻譯教程[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4]賀圣達.當代緬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