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具體活動案例,介紹了全新的教學模式給一名普通語文教師帶來的壓力和引發的思考,也寫出了一線教師的探索和感悟。翻轉課堂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功能性地解決了“先學后教”思想下的“如何教和如何學”的問題。它翻轉的不僅僅是課堂形式,更是教師的思維模式和整個被弱化的語文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不能僅停留在對模式的探索上,而應該向更深更廣的領域拓展。翻轉課堂需要進一步“本土化”,結合大語文觀,為新一輪課改注入新的助推力量。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大語文觀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092-02
2014年3月28日,由華東師范大學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主辦、北京市教育學會高中教育研究分會協辦、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承辦的2014年“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同課異構”活動在清華附中舉行。來自北京、上海、成都、青島、重慶五個城市的200多位專家和教師參加了活動。我有幸代表學校與清華附中的張彪老師、清華附中朝陽學校的王學光老師一起對蘇教版七年級下冊魯迅的經典篇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進行了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同課異構。從準備到正式上課前后三周的時間,感慨頗多,也收獲頗多。
一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觸摸
備課時,作為一名還算資深的語文教師,看著再熟悉不過的課文,腦海里卻是有些茫然。因為腦海里有一根弦始終在微視頻、質疑、翻轉這些字眼上撥動,始終難以靜下心來。原本很熟悉的東西,在“翻轉”的模式下,好像都找不到了,抑或是找到了也拿不出手了。
課前的微視頻我反復調整思路,至少錄制了四個版本;上課的教學思路我也是反復設計,簡化環節,讓自己務必把課堂充分交給學生。用學生自己的回答,解決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生生互動;教師適當地引領誦讀品味語言和情感點撥升華,師生互動;重點問題,師生共同探討,營造課堂探究的氛圍;適當動手,讓學生在“誦讀寫一體”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于是,我的課堂整體思路就簡化成了“回答質疑—共同探究—合作表達”的路子。上課的效果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
二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反思
第一次接觸翻轉課堂這種形式,從迷茫到漸漸地接受,應該說經歷了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艱苦的不是課堂教學本身,而是這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這次參加活動感受的點點滴滴,我很希望可以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以這次翻轉課堂活動為契機,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習慣也做一個翻轉。
下面的經驗教訓希望可以給大家一個借鑒。
1.不要主觀上排斥教學變革,要敢于嘗試,更不要因客觀限制而止步不前
這次講課,主觀上對翻轉課堂形式理解不夠深刻,又受限于客觀條件。說實話一開始真的不知道該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和過去接觸的一些課堂形式有什么區別。我想,不僅是我,甚至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有一下子拐不過來的彎。如微視頻里面究竟應該放些什么內容,上課時教師應該做些什么,這些問題著實困惑了我一段時間。
直到聽了專家的指導,才覺得有了些頭緒。隨之而來的,就是發現現有的軟硬件條件,不能滿足新的教學形式的要求。至少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在現有的網絡條件下,就有很多的阻礙。這些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完美地解決。
所以,事實上,我執教的這節翻轉課,還不是真正的翻轉課堂,除了我個人原因之外,有很多地方也是受限于客觀條件。希望以后教學條件能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2.形式的更新只是次要部分,語文教學的改革必須立足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
仔細想來,其實硬件環境還是次要的,在準備課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覺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身的理論素養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時候,比教學經驗、比其他教學相關內容都重要。沒有大語文觀,不能及時地更新自己的語文思維,不能隨著教改的步伐而進步,這樣的教師有再長的教齡,也只能是原地踏步。就拿我這節課來說,經典的課文,有那么多經典的示范課,那么多經典的教學思路,可在翻轉課堂的形式下,這些未必都適合。
過去擅長的,現在不一定是優點;過去被貶低的,此時未必不能閃爍光彩。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師,語文教學的視野一定要開闊,兼收并蓄,提高理論水平。語文教學的視野會隨著教改的深入而開闊,語文課才會隨著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而煥發新的光彩。
3.一切課堂應是以學生為出發點的課堂
一節真正以學生為出發點的課,不能一味求深,不能一味滿足于教師教學藝術的展示。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老師的幫助,這些幫助給了我很多思考。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教學思路,即使面對同樣的課文,上起課來也是千姿百態。哪一種課好,哪一種課是優秀的,評價的標準,不是挖掘得夠不夠深,也不是教學手段夠不夠豐富,更不是能不能在聽課老師面前有更好的表演。評價一節課,在眾多的標準里,最重要的一條,應該是本堂課是不是立足于學情,是不是從學生出發。要看學生是不是從這樣的課堂上,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產生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 結束語
上完課后,很多專家、老師給了我中肯而有建設性的評價。其中一位老師評價我的課說,上得很“清新”。我喜歡這個評價。我想,是翻轉課堂給了我這個機會,在我的教學里吹進了一股清新的風。我的教學,就在這不知不覺的過程中被“翻轉”了。
我在教后小結里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發自內心地害怕自己為了一節讓自己滿意的課,支離破碎了課文,云山霧罩了學生,剝奪了學生感受語文、熱愛語文的機會。所以,這次翻轉課堂的實驗過程中,我著重設計了從學生出發的教學目標形式,在和學生交流溝通的基礎上,預設教學情境。很幸運且很開心,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很適合構建以學生為出發點的課堂,真正把語文課還給了學生。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