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典對“后進”的解釋是:(1)學識或資歷較淺的人;(2)進步比較慢、水平比較低的人或集體。網絡對“后進生”的解釋是:在班級中經常違反學校規則,或者犯有嚴重過錯的學生。古人的評判標準側重知識、能力,現今更側重道德、品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進步,“德”被人們看得更重。西方認為“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意思相同,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懂得了這個道理教師就不能對學生一味求全責備,作為教育者,要找原因,想辦法,促轉化。
一 后進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后進生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三種:(1)部分學生因長期受家庭因素或社會不良因素影響,造成學習目的不明確,在學習上無目標,對學習缺乏動機和興趣,缺乏求知欲,無心向學,變成后進生,屬于“不學”型。(2)部分學生由于學習方法不正確,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未能得到及時解決,造成學習基礎不扎實,又造成學習新知識的障礙,使學習上的困難加大,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意志和毅力,產生了自卑感,甚至有個別學生對學習自暴自棄,從而變成了后進生,屬于“怕學”型。(3)部分本來是思想素質較好,學習基礎也不算差的學生,因長期承受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繁重的作業任務,而感到讀書辛苦,枯燥乏味,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從而漸漸淪為后進生,屬于“厭學”型。這三種后進生形成的原因與學習有關,當成績是衡量學生的主要標尺時,成績差的學生被排到了班級的后列。
還有一些中學生面對破碎的家庭,復雜的社會環境,多變的人際關系等超負荷壓力更是無所適從,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困惑、緊張、煩躁等不適應的不良心理,甚至還有心態失常、逆反心理重、情緒暴躁的情況出現,只要約束了“我行我素”的隨意性行為,就會出現不分場合、時間、地點的頂撞父母、師長的過激行為,令老師深感無力。
二 轉化后進生的策略
面對這些情況,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一書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如何喚醒那個曾經純真、美麗的靈魂呢?
第一,要尊重和理解后進生,消除他們與老師之間在心理上存在的鴻溝。后進生往往有一種較重的自卑感,誤認為老師、同學看不起他們,厭棄他們,無形中形成了一條鴻溝,如果老師不能正確理解和對待后進生,久而久之,鴻溝會越來越大,后進生會越來越遠離集體。相反,如果老師能正確理解并尊重后進生,使他們感到溫暖,建立起感情的聯系,那么他們之間的距離就會縮短,鴻溝就會逐漸被填平,為老師進一步做好工作創造了條件。同時,只有尊重和理解后進生,他們才能把老師當成知己,暢談思想;老師了解學生,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幫助他們,促使他們進步。后進生并非一無是處,他們也有先進的方面,教師應當揚其所長,讓他們在心靈深處有一個強大的自我,激發他們產生改變自己后進狀態的信心和勇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求知與進步的欲望,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二,教師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熱愛學生。這是做好教師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全部的愛,特別是對心靈上受過創傷的后進生真摯地關心、體貼,才能幫助其解除身心痛苦,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努力創造條件,改變落后狀態。后進生在消極落后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再差的學生也有積極因素。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做他們的益友。后進生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因此,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時,要針對其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后進生轉化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后進生思想覺悟較之好學生有差距,他們認識能力較低,思想基礎不牢,容易出現反復。所以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上進心不容易。這就需要老師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
第三,要做好后進生家長的工作,取得家長的配合和幫助,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只有真正為后進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精神家園”,才能使他們摘掉后進生的帽子,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三 結束語
后進生的轉化不是個輕松的話題,但絕對是個重要的話題。正可謂“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學生”。學生都有純真的眼眸、燦爛的笑容、遠大的理想,不要對他們一時的表現失去信心,少年最美,青春難再,在學生最美麗的年華,讓我們負起責任,幫助他們涂畫絢麗的人生。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