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以質疑,友以析疑;師友者,學問之資也。”杜威甚至說:“教師總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可見,教師作用巨大。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啟迪心靈、教授知識、促人進步。評語是教師這一作用的具體體現,好的評語能讓學生認清自我、更進一步;能讓家長了解學生、助其發展,從而拉近師生、家校之間的距離,更好地為學生發展助力。
怎樣才能把評語寫“實”、寫“活”,寫出學生的特點,發揮評語的德育功能,收到綜合效益呢?
一 要有愛
撰寫評語時,教師贊優點、找不足、提要求,這一切都源于對學生的愛。有愛的語言自然貼切中肯,詞懇意深,學生讀起來,才能激起內心漣漪,有所觸動、有所改變。教師的評語應像春風,吹動學生冰封的心田;應像太陽,催開學生如花的笑顏。
二 要尊重
無論年齡多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人格尊嚴。他們渴望內心世界被理解、被認同、被賞識,并得到引領。如何讓教師走近學生,順暢溝通?首先要平等,要給予學生尊重。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如何做到對學生的尊重?除了端正良好心態、考究評語內容,還可采用一些技巧。比如使用第二人稱“你”,或教師把自己擺進去,運用第一人稱來開頭,讓學生體味到“朋友式”交談的情趣,在情感上拉近師生距離。
三 多鼓勵
多蒙茜洛諾爾特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斗;……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在絕大多數歐美國家,教師的評語多是鼓勵,少有批評。當然,對于鼓勵教師絕不能狹隘地只理解成表揚,批評缺點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鼓勵。如這篇評語:“你樂于助人,你總是替請假的同學做值日、替粗心的同學搬水、為上課的老師準備多媒體、放學后為班級默默關燈鎖門,你不是班干部,卻記掛班里的點滴小事。你這顆善良的心,為你贏得了同學們的敬重,將來還會成為你人生的財富。就像新東方的俞敏洪,默默為宿舍打了4年水,贏得了同學們不顧風險的追隨,成就了一番事業。不過一提起你的學習,大家便感到遺憾,聽課時你心不在焉,做作業時敷衍了事。其實你很聰明,如果你能在學習上充分利用你的聰明,成績會大有起色。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吧!堅持就是勝利,我對你充滿必勝的信心。”這則評語在肯定學生優點的同時指出了其學習上的不足,這種表揚與批評兼而有之的諄諄教誨,對學生大有裨益。
四 巧妙引用、春風化雨
評語可以有針對性地引用格言、警句和名人名事,對學生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你是個恬靜誠實的女孩,只是你的成績不理想,你常埋怨自己太笨,甚至不想上學,實際上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人的智力雖然有差別,但很微小,你聽過尼克#8226;胡哲的故事嗎?他沒有四肢,只有一個小“雞腳”,但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雙學士學位,還被評為2005年“杰出澳洲青年”。作為一名出色的演講家,他已走過了20多個國家,他說:“如果沒有人給你奇跡,你就去創造奇跡。”相比之下我們如此健康,你只要堅持不懈努力,成績就一定會有所提高。這則評語通過對比激勵學生轉變錯誤觀念,珍惜現在的優越條件,使之受到深刻啟迪,產生強大動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 化繁就簡、舍次取主
教師對學生非常熟悉,寫評語容易面面俱到。無須瑣碎周詳,抓主去次,針對其重要優缺點加以剖析即可。如“你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干部,只是偶然脾氣有些急躁,如能加以控制,威信會與日俱增,在學習上,知道努力,但有時候粗心大意,老師希望你能嚴格要求自己……”對于“認真負責”一點一帶而過,不必詳細展開,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反而是其他問題更需強調、突出。
六 突出個性、避免雷同
教師評語要避免雷同現象,雷同有兩種:一種是縱向雷同,學生個體幾個學期以來的評語雷同現象,為數不少的家長看孩子成績只重分數,輕評語或者忽略評語,有的家長直截了當地說:“評語沒啥可看,幾個學期以來,差不多都一樣。”這是縱向雷同造成的后果。教師不該總用老眼光看待學生,老眼光看不到新氣象。另外一種就是橫向雷同,學生與學生間的評語雷同,一個班級六十多人,難免有諸方面情況相似的地方。對此需要教師細致觀察,同中求異,用不同的口吻寫出細微的差別。
七 找出良方、治病救人
梁啟超曾說:“教員不是拿所得的結果教人,最要緊的是拿怎樣得到結果的方法教人。”教師的任務不單是教書還要育人。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和水平: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方可解決學生的困惑,具備淵博的學識素養才可解答學生的知識難題。教師應像醫生,不單會診斷,更要能救治,當你的評語不再是假、大、空,而是真、小、實,有效而實用,像一劑良方能給學生醫治病痛時,學生必會如獲珍寶、分外珍惜。
總之,一則好的評語,是一份營養豐富的精神食糧,一份彌足珍貴的人生禮物。讓我們改變舊觀念、舊模式,寫出一篇只屬于一個學生的評語,表達你的一份獨一無二的師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