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我開始接任初一年級兩個班的心理健康課,憑著過去學習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手握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心路》,原以為教好這門課程不在話下。可是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多、思想癥結很多。譬如:同學之間發生矛盾不能及時解決造成的積憤;獨生子女的愿望不能得到滿足時產生的極端想法;十幾歲時家里又增添弟弟或妹妹,心理不平衡產生易怒暴躁情緒等;還有更多的是學生與家長不和諧相處產生的矛盾。
在371班上課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位女同學吳×的表現很特別。課上討論自我感受時,她說的話總是很過激,表情總是很怨憤的樣子,有時情緒表現還很極端。通過班主任的介紹,我了解到吳×小學的成績還是不錯的,性格有些偏激,不隨和,但不是獨生子女,家里還有一個弟弟。隨后,我有意在課堂上多關注她,課堂上的游戲類活動鼓勵她參與。慢慢地,她的眼神有了笑意和信任。差不多一個月以后,我請她到辦公室單獨交流,了解到吳×的一些家庭情況和她的思想動態。
吳×說:“我和父母從來不聊天。他們只要和我說話,就是問我作業寫完沒?怎么還不學習,你都學會啦?我不愛和他們聊天。有時候,我媽還說你看人家誰誰的兒子又考了全年級第幾,人家誰誰的女兒多么聽話、多么用功、多么優秀。就我不好,那她干嗎要生下我?”
孩子剛剛進入青春期,心理特點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由兒童期完全依賴父母的心理,轉變為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的矛盾心理特點,她認為自己已經長大,討厭父母的嘮叨。在吳×13歲時,家里多了一個弟弟,她感覺父母一點都不關心自己了,心理開始產生怨憤。而父母恰恰忽略了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還像以前一樣管束孩子,使孩子逐漸產生逆反情緒,對抗心理。又因彼此長期缺乏有效的溝通,相互之間交流不和諧。加之初中學習壓力增加,使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負擔加重,產生了很多心理問題。
我想了一些辦法幫助她。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如何盡快適應初中生活,如何與新同學和諧友好相處,如何正確對待學習壓力和正確看待學習成績。也在課下進行個別輔導,疏通心理障礙。但我發現,要想很好地解決吳×的心理問題,關鍵還在家長那里。孩子身上產生的問題更多源自于家長。很多家長要么不和孩子交談,要么張嘴只問學習,要么總是揪住缺點不放,小題大做,讓孩子總是處于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之下,心理問題就會不斷產生。多少教育家、心理學家說過: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孩子只有在自信、積極的心理環境下才能健康成長,獲得成功。而我們的家長卻太過吝嗇自己對孩子的表揚,太過計較分數,又不懂關心孩子。
我思考如何做好吳×家長的工作,或許通過家長與孩子進行適當的、有效的溝通,會是解決吳×心理問題的一把金鑰匙。于是,第一次月考后的家長會,我約吳×家長單獨交談,交流孩子在學校和家里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取得家長的信任,再謀求家長的配合與幫助。
聽聽吳×家長的說法:唉,尚老師,你是不知道我家那孩子,小學的時候挺好的。自從有了她弟弟,簡直就不能說她,一說就頂嘴,要不就拿她弟弟出氣,我們雖然有了小兒子,可也沒少了她什么呀。
通過交流了解家長的想法和做法,分析家長在教育孩子和與孩子溝通時存在的主要問題后,我計劃做一次專題指導。在第二次家長會上,我教家長們如何與孩子交流,如何有效地進行溝通。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盡量做到心平氣和地聽他們把話說完,讓孩子覺得你很認真地在聽、很在意他們的想法。其次,要把孩子看作是一個大人一樣和他們交流,抱著平等的態度向孩子說明你們的想法和做法。相互了解后,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或提出你們的指導意見,和孩子一起討論,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如何在家長會后給孩子反饋老師的意見,如何把老師反映的問題轉變成鼓勵孩子進步的言辭,如何夸贊孩子等。
這次家長會后第一次心理健康課,吳×的學習態度積極,精神飽滿。我暗自高興,家長的正能量發揮出來了。遺憾的是一周之后,吳×積極自信的精神勁兒一去不復返了。向她了解情況,回答是:尚老師,我真希望每個星期都開家長會。
我聽后很受觸動,細細琢磨,她是希望我能夠經常與她的家長交流,多多指導他們,疏通他們之間的問題。又或許是她希望父母也能像老師一樣和她溝通,甚至相處。
我反思自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僅靠每學期一兩次家長會和幾次個別交流,就想要解決學生和家長之間長久形成的溝通不暢,進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不現實的。要根本解決這類問題,需要老師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不斷進行溝通,做細致深入的工作,才能逐漸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改變家長的教育態度,引導家長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當然,更需要家長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重視并加強家庭教育。
愿望是美好的,希望也是有的,我很清楚心理健康教育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在心里告誡自己,決不能氣餒,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