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要求: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要著力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把好發現關、批判關和審美關。
一 把好“發現關”,引導學生從發現中創新
愛因斯坦說:“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現是經過探索、研究找出以前還沒有被認識的事物或規律。它強調發現主體運用認知經驗、生活積累去積極能動地探索和研究,因此,發現的過程,就是主體創新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敢于發現,也就敢于創新,語文教學要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他們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發明創造是科學研究的靈魂,而一切發明創造都始于問題的發現,這正如蘇格拉底所言,“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也就是能提問題、敢提問題、善提問題。
1.尊重學生,構建和諧的課堂人際關系
在課堂上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現個性。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啟發誘導學生的積極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教《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時,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思考:兩小兒的想法有道理嗎?生活在現代科技發達社會的你,能用所學的科技知識對他們的看法作合理的解釋嗎?話音剛落,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他們看問題很片面。”有的說:“他們被表象迷惑了。”有的說:“無論什么時候太陽和地球的距離都是一樣遠。”有的說:“雖然他們各自的說法片面,但是他們很愛動腦筋,愛思考問題。”有的說:“他們在生活中善于發現問題。”……教師問道:“對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歡哪一位?給你一個機會,你想對他說什么?”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地開始發表自己的看法。試想,如果沒有寬松、和諧的環境,沒有教師平等地和大家討論的氛圍,學生又怎敢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呢?
2.精心設置問題情境,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供科學的教育方法
有的人認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只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就能達到目的,于是在短暫的時間內給學生提很多問題。這實際上是“填鴨式”“滿堂灌”,毫無意義。只有科學地設置問題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泊船瓜洲》一詩時,老師引導:“據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詩人在作詩過程中改過多次,最后定稿時才用了‘綠’字。試想象,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呢?”學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風又到江南岸’。”“可以用‘過’字。”“還可以用‘來’字。”“可以用‘滿’字。”讓學生讀改后的詩句,體會和原詩句比較有何不同。“綠”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綠”字寫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綠色,寫出了顏色的美,表達詩人對家鄉的熱愛,襯托出詩人思念家鄉的感情。通過設置情境,加深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促進了學生對語言的深層次的發現。
二 把好“批判關”,引導學生從批判中創新
小學生往往把老師的話當作“圣旨”,言聽計從,從不敢違背半點,產生半點懷疑。這與要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宗旨是相背離的。因此,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過好“批判關”,充分利用教材,發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啟迪學生思考,培養批判意識,有意識地誘導學生挑老師講課中的毛病。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是什么原因促使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去做實驗?讓學生細讀課文討論。通過在討論中讓學生的思維與思維之間發生碰撞,最終得出結論:伽利略敢于懷疑權威亞里士多德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一個觀點。而這個觀點早已被人們當作真理接受了,誰也沒有產生過懷疑。為了推翻權威的謬論,同時也讓民眾信服,所以伽利略到比薩斜塔上向民眾展示這一實驗過程。教師追問:實驗的結果怎樣?學生齊答: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證明了伽利略的觀點是正確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只有敢于懷疑權威,才能有所創新。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經常引導學生大膽挑自己講課中的毛病,發現教材的不足之處,在學習活動中,大膽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鍛煉創新能力。
三 把好“審美關”,引導學生從審美中創新
審美,首先是需要對美的發現,審美意識就是一種創新意識,培養審美能力,就是培養一種創新能力。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需將傳授的知識轉變成種種藝術形象與活動才能實現。如一位教師在教《索溪峪的“野”》時,文中第二段描寫索溪峪的山“野”的美,寫得非常精彩,“這種美,是一種驚險的美”;“這種美,是一種磅礴的美”;“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的美”;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出示課件索溪峪山的圖畫,播放該段配樂朗讀,讓學生抓住“驚險”“斷壁懸崖拔地而起”“搖搖晃晃”“望石而驚心”“磅礴”“千峰萬仞綿亙蜿蜒”“浩氣長舒”“隨心所欲”“無所顧忌”“不拘一格”“直插云天”“敢戲白云”“橫攔綠水”“敢弄倩影”“相對相依”“婷婷玉立”,讓他們感受索溪峪山的與眾不同。使學生們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見到了索溪峪山的“形”,從“形”中感到了山的“美”,進而從“美”中生出了情,這一系列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要想把學生培養成創新型人才,教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