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化,語文的地位越來越被教育家關注,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具有工具性,也具有文學性。高中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通過對高中語文的學習,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通過德育教育還可以滲透高中學生的人格培養,對培養高中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德育教育人格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05-01
人格是個人一定社會地位和作用的統一,是個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綜合。其實不然,人格不僅僅是個人的尊嚴,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尊嚴。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尊嚴就會被人唾棄,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了尊嚴,可能就會滅亡,或者淪為他國的附屬。因此,人格是個人的靈魂,更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以在現代的高中教育中人格教育是基本的教育,學會做人才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本文將通過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格培養的意義及縱觀歷史對人格的要求,進而提出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格,以及闡明人格培養的重要性。
一 人格是歷史的需要
從古至今,高尚的人格都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標準,過去皇帝招賢納士要考察人格,現代公司招聘也要看一個人的人格。梁啟超說:“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縱觀歷史,凡是從小培養高尚人格的人,長大之后必有一番成就。如婦孺皆知的東漢故事孔融讓梨,孔融從小就被教導做人要謙虛禮讓的高尚道德,長大之后官至虎賁中郎將。可見,高尚的人格是被歷史所需要的。
二 高中語文德育教育中如何培養人格
既然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么高中語文教學該怎樣具體實施呢?
1.引導學生多讀古詩詞
古代很多詩詞包含了人忠貞愛國、堅韌不拔的高尚人格情操,作為學生的教材,有重要的教育意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詩留給后人的是,文天祥忠貞不屈的錚錚愛國情懷,這樣的詩詞對學生的心靈有一定的震撼作用,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操很好的作品。還有三國時曹操的《觀滄海》,一首充滿了英雄情懷的詩詞,表現了詩人廣闊的胸懷,也表現了詩人氣吞日月、統一天下的偉大夢想。讓學生感悟古代英雄的豪情壯舉的同時,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再有毛澤東的《長征》,講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萬險,終于突破了敵人的重重包圍到達陜北。讀完這首詩,當年長征的情景仿佛再現在面前,可以想象那時紅軍面對如此艱難的境地,也沒有退卻,是一種多么讓人振奮的精神,同時還有他們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也值得新一代青年人學習和發揚。
2.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蘇東坡曰:“腹有詩書氣自華。”然也,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可以使人聰慧,讀書可以提高人的品位,讀書還可以開闊人的視野,在高中時期的學生正是花樣年華,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使學生養成一種讀書的好習慣,通過讀書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反映了深厚的父子情,《我的老師》則反映了師生之情。藝術就是情感,可以說語文教材中的作品為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情感素材,也為語文情感教育提供了優化的空間。
3.引導學生多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科學世界充滿了未知和樂趣,在語文的課堂,教師可以將語文與日常生活綜合在一起,這樣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將學生引入科學世界,鼓勵創新,讓學生養成平時多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4.引導學生以語文為基礎,提高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
語文是一門伴隨我們終身的學科,我們學數學,要運用語文知識讀題、理解題。做化學實驗,我們要用語文描述實驗現象。總之,在生活中處處充滿了語文,因此,我們要以語文為基礎,提高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
在教授語文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要形成在生活中多運用語文解決事情的能力,在課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課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身邊的景物,通過這些來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魅力,讓自己成為有內涵的人。
5.提高教師的教學素質,以身施教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法國作家羅曼#8226;羅蘭也曾說:要播撒陽光的種子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顯而易見,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是作為一名合格教師的評價標準。所以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肩負起塑造一代強國的棟梁英才的重任。作為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加強個人的思想修養,以寬闊的胸懷、淵博的知識、高尚的道德來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
三 結束語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中華五千年的優秀文明濃縮其中,在課堂上,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互動,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讓學生的心靈自由飛翔,讓學生走上一條健康、多彩的成長之路。
參考文獻
[1]董新文.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健康人格[J].吉林教育,2009(5)
[2]馬海平.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的人格[J].新課程(教師),2009(9)
[3]張文霞.淺談語文教學中對中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青年文學家,2010(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