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文明的特點在于延續,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傳承。當下很多初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嚴重錯位,為人處世沒有標桿。作為語文老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立德樹人,弘揚傳統文化。
【關鍵詞】語文傳統文化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08-02
當今,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重視經濟建設的同時,很多人形成了“一切向錢看”的思維方式,凡事必談錢、談享受。金錢觀、物質觀正沖擊著學生們的頭腦,而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在其精神生活中漸行漸遠,價值觀、人生觀發生嚴重錯位。由于缺乏中華民族沿襲千年的禮儀修養,缺乏本民族悠久文化的熏陶,很多初中生正變得自私自利、重利忘義、空虛浮躁、是非不分。他們任性妄為、虛榮偏激,不知什么是艱苦樸素、正直善良、處事為人沒有標桿。語文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一定要承擔歷史賦予的使命,在教學中開拓創新,科學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感悟和傳承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密不可分。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以語文為載體,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要深度發掘教材資源,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不失時機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并從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在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者們刻不容緩要立即行動的大事。下面筆者談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和反思。
一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
1.發掘教材內涵,從審美的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都是專家學者們精心選擇出來的。選文意境悠遠、語言優美,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其中有體現關愛他人的,如《大道之行也》(八年級);有體現誠實守信的,如《陳太丘與友期》(七年級);有宣揚禮義道德的,如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有的作品體現人性美,如《童趣》(七年級);有的作品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如《人琴俱亡》(蘇教版八年級);又如李白的詩熱情奔放、飄逸瀟灑,洋溢著自然美;杜甫的詩沉郁頓挫,體現出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尖銳批判,充滿著現實美……當學生捧起經典徜徉在中國文化殿堂門口時,教師應該從審美的角度,引領他們走向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它提倡人們加強道德修養,完善自身人格,對社會的繁榮和進步有著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如讀《送東陽馬生序》(八年級),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這樣的場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里,宋濂翻山越嶺,走了很長一段山路才到老師的住處,門外大雪茫茫,而他就那么孤零零地站著,他在天地之間是多么的渺小,為了請教問題,他恭恭敬敬在那等著……那種對老師的尊敬、對知識的向往、那份執著、那種色恭禮至的態度,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又如《魚我所欲也》(九年級下冊)告訴我們要重義輕利,舍生取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訴我們要尊老愛幼,推己及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八年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告訴我們如何做好人民的公仆。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對當今社會的教育意義不可估量。
2.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傳統教育不空洞
第一,猜謎語、講故事。傳統文化藏存于文字和生活中。在學習漢字時,開展猜謎語、講故事的活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對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草叢下面兩條狗——“獲”;72小時——“晶”;皇帝的衣裳——“襲”;會少離多——“禽”等。漢字傳承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只要你去想象,每個漢字都有一個優美的故事,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如學生編出這樣的故事:兩個懶蟲擠在一起藏在春天里睡覺,真是蠢——“蠢”。心頭上懸著一把刀,刀口向著心臟,你忍得住還是忍不住這樣的威脅?——“忍”。一個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邊有棵樹,他就靠在樹上休息一下——“休”。田中長出草,仔細一看,那是——“苗”字。因此,教師可放手讓學生憑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去編謎語、編故事。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猜謎語、講故事活動,不僅小學生喜歡,中學生也很感興趣。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和再創造,不僅能增強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記得快,也記得牢,且對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有好處。
第二,詩歌吟唱和經典誦讀。歷代詩人運用詩歌來表現時代風貌,抒發情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它們是民族文化遺產中璀璨的明珠。學習古人吟唱,并運用多媒體給古詩詞配樂配圖,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熱情,提高綜合素質。誦讀經典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好方法。中華民族文化經典是本民族最具權威性的著作,是文化瑰寶,民族精神的源頭。它們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人文精華。赫欽斯曾經說過,經典著作乃是在任何時代都具有當代性的作品。經典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是保持文化創造力的源頭活水。在中學可以開展誦讀活動,讓學生學習“無欲則剛”的人生真諦,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鍛造“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傲骨,體驗“和為貴”、“天人合一”所倡導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通過誦讀經典,樹人立德,促進社會和諧和實現民族復興。
第三,成語接龍也是滲透傳統文化的好方法,倍受學生喜愛。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字、文化、文明的縮影,是漢語言文字中定型了的一些詞組或短語。采用接龍比賽的形式可激發學生積累的動力,讓他們自主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徜徉在成語的海洋而樂此不疲。接龍一般為順接,即后一成語的字頭與前一成語的字尾相連,讓成語不斷延伸形成長龍。比如聲色犬馬、馬龍車水、水到渠成、成家立業、業精于勤。
此外,還可以組織寫作興趣小組。指導學生編詩、填詞;把古詩文補寫、改寫或續寫為現代文;學習精讀課文后,要求學生寫讀后感。促使學生進一步將知識內化,體會經典所帶來的精神力量。
3.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影子
教師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尋找并發現生活中傳統文化的影子,傳統節日來臨時,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等信息渠道,了解各地的風情民俗,在感受節日氣氛的同時體驗傳統文化。如春節期間,南方人舞獅子與北方人舞龍的娛樂文化,南北方年夜飯所折射出的飲食文化,家家戶戶貼的春聯等,都是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好契機;結合實際,引導學生參觀或了解各地的名勝古跡,緬懷古人;引領學生走近諸如琴、棋、書、畫,地方戲曲或武術,領略國粹的博大精深;留意婚喪嫁娶的各個流程,分析其設置目的;通過可行的資訊手段,了解并關注待人接物必備的文明用語和傳統禮節……總之,教師要創造機會,營造氛圍,讓學生浸潤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年累月,他們就會自覺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
二 對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反思
語文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時,既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教育資源,也要積極開發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要保持師生平等,鼓勵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一定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批判地繼承,是要拿來主義地繼承。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立德樹人才是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白金聲.怎樣當老師怎樣教語文——語文教學長短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2]郭瑞林編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賓敬主編.初中語文活動課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鐘明善主編.中國傳統文化精義[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