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知識引入現實生活的大環境中進行學習,使思想品德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走進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使學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對社會、對自身發展的重要價值。本文通過對生活化教學的研究,構建思想品德教學新模式,在理論上豐富課堂教學的模式。
【關鍵詞】初中教學思想品德生活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15-01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以來給學生的感受便是枯燥乏味,考試題型選取傾向于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點,從而導致了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不重視,學習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思想品德教育不僅陷入困境,在傳統教學的“摧殘”下也漸漸失去了其最本質的教學目的。現行的新課改《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構建基礎來源于學生不斷擴展的現實生活環境。用生活中的案例打開思想品德教學之門,以教授學生獲知相關理論知識,再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以達到思想品德教學的目的。
一 生活化模式引入教學之門
教育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因此在教學的前期要將課堂的立足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通過相關現實案例的講解,從而引申出理論知識。在此之前,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大體了解書本上的知識大綱,在課堂進行案例分析時向學生提問,盡量引導學生由生活案例向書本知識靠攏。
如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第三單元“相處有方”,以圍繞“與人相處的藝術和技巧”展開主題探討,在教學設計時圍繞“審美”的視角將這個主題分化成“自我欣賞”與“贊美他人”兩個課時。課前給出重難點,要讓學生明白重點在于培養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心態,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難點在于如何去了解這種“審美”能力,如何養成“審美”的心態,懂得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懂得欣賞是一種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課前可以準備一些生活中細小而美好的事或物的照片或影片,并配以背景音樂,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在視覺、聽覺上感受那份美,接近那份審美的心態。
二 教學情境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要求將教學的內容寓于現實生活之中,在設計教學情境時要貼近生活,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或社會問題作為原型,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邊分析生活事件和社會問題,一邊引入書本知識,用理論知識分析實際案例,有利于讓學生感受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對于案例的運用,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堂課由不同的小組在課前尋找相關的案例,在課堂中將案例分享,在課堂上采取問答形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踴躍提問和回答問題,激發其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當學生無法回答出問題時,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解答。在所有問答結束之后,由分享案例的小組進行歸納總結,最終由教師對本堂課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補充說明,并對分享小組進行評價。小組分享、問答環節、討論環節、總結歸納,將流程應用于情景設計之中,讓情景生活化效果更為顯著,學生積極參與的效果更明顯。
現在教學設備的不斷完善,教學的形式可具備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打破課堂的束縛。如表演性較強的一堂課,可以到學校表演室或者禮堂進行授課;故事性較強的一堂課可以到寬廣的操場,大家圍成一個圈席地而坐,有利于故事性授課在良好的氛圍中展開;另外,還可以采用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角色互換等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活動。
社會調查:設計一個貼近生活的可行性較強的主題調查,動員全體人員搜集信息,最后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并就此調查結果寫一篇表達自己見解的調查分析報告。
參觀訪問:聯系一家企業或一個政府部門,通過對其在工作時間段進行參觀訪問,要求學生寫出觀后感,借此幫助學生提前進行職業規劃。
角色互換:讓學生與社會工作者進行角色互換或者跟隨其工作一天,如交通維持人員的一天、環衛工人的一天、報刊老板的一天等,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崗位上切實感悟、發現。但該活動不適合于全體人員一起出動,教師可以將其作為課后實踐,讓學生自己去實踐操作,并按時提交相應的實踐報告。
三 教學目標回歸生活化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將理論投入實踐中去檢驗,并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課堂上可融入大量的生活實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拓展式的生活化教學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以提高自身的修養和能力。如“與人相處的藝術和技巧”一課,在課后可以要求學生結交一名新朋友,并且列出自己在結交朋友的過程中遭遇了什么,與之交往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可以嘗試與陌生人搭訕,讓其充分明白與人相處是一門藝術,最后在下一堂課時,可以加入“怎樣與陌生人搭訕”的分享環節。
參考文獻
[1]黃開久.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EB/OL]. http://www.sxpdk.com/jyxx/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678
[2]祝鳳英.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3(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