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而閱讀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藝術鑒賞水平的重要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語文老師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便需要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本文主要從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創設良好的閱讀語境,充分感受文章所蘊含的感情;發展鑒賞個性,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等幾方面來闡述如何高效利用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
【關鍵詞】鑒賞水平閱讀教學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21-01
一 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除了重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之外,還應該加強學生對所閱讀文章內容情感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
如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師大聲帶領學生閱讀完《次北固山下》《浣溪沙》這兩首詩時,教師便會發自內心地贊揚一聲:“真是兩首膾炙人口的佳作啊!”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又說:“這篇文章蘊含著多么深的感情啊!”經常在學生面前贊美所學習的文章,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閱讀教學的學習中。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創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如閱讀比賽、讀書征文等,以便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知識。濃厚的閱讀興趣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能夠促使學生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都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二 創設良好的閱讀語境,充分感受文章所蘊含的感情
閱讀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之后能夠再創造。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一篇好的文章,只讀一遍未必能夠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教學內容所傳達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章所蘊含的感情。這里所謂的語境主要有兩個意思:(1)在特定的語言環境里,即在不斷變化的語言環境中,充分顯現出語言的魅力;(2)體會不同語言的情感色彩,從中感受這些語言所傳達的微妙的感情。
例如:在教學李星華的《十六年前的回憶》時,針對這篇回憶性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兒時的記憶,然后再聯系文章想想自己現在美好的生活是怎么來的?利用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熱愛,逐步轉移到文章描述的革命的不易。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根據閱讀教學內容為學生烘托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將閱讀文章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情境充分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能夠真正融入課文中。
再如:在學習羅貫中的《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段,讓學生能夠了解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起因和經過。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諸葛亮足智多謀,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本領,從而在感情上產生共鳴。讓學生在經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之后,能夠真正感受到三國時期的社會形態。
三 發展鑒賞個性,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充分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展學生獨特的個性。”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歷不同,對同一件作品的情感理解也就不一樣。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對閱讀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也應該欣賞每一位學生提出的見解,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個性,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便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提出自己對木蘭從軍這種做法的見解。這樣有的同學便會認為木蘭從軍是當時社會的叛逆行為,不應該提倡;有的同學便會認為木蘭是女中豪杰,雖是女兒身但是不輸男兒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提出這些不同的見解時,哪怕出現了與文章所傳達的感情不相符的現象時,教師也應該尊重學生,引導學生。
再如:當學習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時,文章所傳達出的蘇州園林的美,能夠引發學生內心深處的萌動。然后組織學生談談自己印象中的園林,然后讓他們比較一下這些園林之間的差別。這樣,學生們通過討論,能夠提出很多創新的見解,讓蘇州園林在學生的心中留下較深的印象。由此可見,只要老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善于發展學生的鑒賞個性,對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具有較大的作用。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引導學生,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學習中,通過閱讀更多的優秀作品,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同時構建完善的閱讀知識結構,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程冬云.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4(5):136~137
[2]于俊靜.如何讓閱讀成為學生主觀需求[J].文理導航,2014(3):67
[3]蔣秋.新課程下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4(2):5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