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時需要“靈感”,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準備,有了積累,寫作時才不愁“無米之炊”。“蠶不吃桑葉難以吐絲,蜜蜂不采花蜜難以釀蜜”。可見,平時善于廣擷博采,重視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是增強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
【關鍵詞】教材社會信息生活體驗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25-01
縱觀各類優秀的作文,不乏內容深刻、材料豐富,然而,更多的則是材料一般、語言平平,內容空洞,主題難以體現。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平時不注意積累。寫作的“靈感”絕不可能一時生成,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只要平時注意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大量的詞語,到考試時,都能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寫出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來。
一 陳米也有新煮法
1.深挖教材,獲取新知
就文章的內容看,學生若能博采眾長,將詩詞歌賦、文學經典、名家名言、典故軼事點綴在自己的文章里,不僅能大大豐富文章的內容,而且是作文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使文章神采飛揚。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讀、多背課文,特別是大綱中要求背誦的篇章,而一些未要求背誦的優美句段、獨到的觀點看法、生動的事例,教師也應時常提醒學生,讓他們或摘抄或熟讀,把分散于各冊課文里的名言、典故、觀點等對寫作有用的材料,都存儲于自己的頭腦中,這樣寫作時便不至于“難為無米之炊”了。
2.注重知識融合,為我所用
生動的歷史故事、廣博的地理知識、豐富的電腦世界,甚至深奧的理化知識,熱門一時的賽場風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成為作文的“入味之藥”。但如何用好這些素材卻是值得思考的,簡單機械地羅列、蜻蜓點水式的敘述都是不可取的,應由現象看到本質,思考事物內在的聯系,由比賽演繹出生活、人生,升華為文章的主旨。
二 新米做飯分外香
1.新聞節目是素材的重要源泉
看新聞節目是最直接地獲取社會信息的手段,而所獲得的信息也是最準確、最有現實意義、最有價值的。多年來,筆者一直提倡學生每天至少收看或收聽20分鐘的新聞,把握社會發展的最新動向,把它用于作文中,便能因富有時代氣息而增加分數。
2.關注社會現實,深入感知社會
從網絡、報紙、雜志和社會熱議的話題中捕捉最新的信息,將其用于作文中,則會令作文增添許多現實的影子和生活的氣息。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校多看報紙、雜志,在家多聽父母與親友的談話,走在路上多關注街頭的廣告標語。
3.從歌曲的旋律中體會生活的節奏
學生抒發感情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唱歌,歌聲中有同學之情、有朋友之愛、有學習之樂、有考試之苦,歌聲中融入了他們對生活的最真切體會。而他們往往又是流行歌曲最快速的傳播者,對歌詞的記憶速度超過任何一個學科的內容,所以,教師應有意識地倡導學生在作文中用歌詞表達對生活的感受,結合學生實際,用歌聲調動學生寫作的興趣。
三 深入生活,挖掘素材
羅丹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學生平凡的生活中,同樣有許多美的東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發現罷了。語文教師應告訴學生,用一顆真誠的心,去發現身邊從前熟視無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從一次打水體會到友情的珍貴;從一聲問候體察到交際的重要;從別人的不拘小節里體會寬容的魅力……這樣的實例比比皆是。實踐證明,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學生才會關心身邊生活的發展和變化,用心去細膩地尋覓真善美的所在,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一篇篇文質兼美、意蘊深刻的美文便會從學生的筆端奔涌而出。
四 博識廣記,注重積累
在現實的寫作過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的名言警句、古代詩詞歌賦等,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記憶、模仿或者遷移,將其變成錦上添花的寫作材料。學生時期是記憶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且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長時記憶。要背誦名家名篇、名言警句、成語、歇后語,強記熟讀,只有這樣,才能大量積累材料為寫作服務,厚積薄發,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五 結束語
材料積累是培養學生扎實基本功的關鍵一環,教會他們積累材料、豐富知識、大膽嘗試至關重要。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應不斷地選擇、汲取和加工,做個勤讀勤記的人,并盡可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做到信手拈來,下筆成文。在人生道路上,只有量的不斷積累才能產生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錢潔華.厚積才能薄發——中學生作文素材積累之我見[J].當代商報中外教研周刊,2011(17)
[2]劉諾.走出作文迷津[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徐敏、陳明.議論文寫作的素材積累[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26)
[4]薛喜輝.淺談作文素材的積累[J].吉林教育(下旬刊),2010(12)
[5]劉付華.素材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前提[J].湖南教育,2005(18)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