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高效便是新的要求之一。筆者認為,真正的高效應是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善于思考,自主探索真知。現代的教學觀念更注重長遠的收益,而非鼠目寸光以達到應試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啟發學生有意義的思考呢?
一 深研教材,尋找突破口
有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只注重將知識點強行灌輸給學生,不讓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學得死板,不能把知識遷移、活用到其他地方,導致學習效果差。這主要是教師沒有認真鉆研教材、思索教學手段和方法、尋找好的教學突破口。教師在上課前,除了要深入搞懂文本的內容和重難點外,還要知曉自己學生的實際狀況,將教學任務分解成多個知識點,并利用有效、多種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單純地只提幾個問題來讓學生作答。如《沁園春#8226;長沙》、《囚綠記》等的教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和情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和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同學理解課文的精神實質。而在議論文的教學中,老師要針對中學生好爭辯、愛動的特點,設計一些具有爭論性的問題,在爭辯中把握文章的中心,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吃透文章。如在教學《拿來主義》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面對當今現狀,現在我們應怎樣去“拿來主義”?問題一提出,學生們隨即積極發表了不同的意見。另外,教師還可采取情境教育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自由想象,設想在一個特定的地點、時間、環境中,能想些什么、干些什么、有什么樣的情感,然后說給別人聽或自己記錄下來,再與原文相對照,找出不同的地方,思考原因,領悟文章的真正內涵,以此來提高學習興趣。
二 精心構思,設計適當問題
1.語文教學問題設計目標要“明”
在課堂上的提問要想解決什么問題,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課前老師應心中有數。即課堂問題設計的目標應與單元教學目標結合起來,或者和該課重難點或中心思想等有關聯。我在執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時,便問學生:林沖是《水滸》里一個有代表的人物,是一個由安于現狀的小官吏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他的思想性格有哪些特點?我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分析課本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時也讓學生逐漸了解“官逼民反”這一主題思想等。
2.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趣”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在進入新課時,適當地引入相關圖片或趣聞軼事,這樣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一種積極興奮、主動想學的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充分調動起來了,并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直至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3.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懸”
老師要抓住中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這一特點。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要認真分析教材,結合學生特點,尋找最佳處創設懸念情境,吊足學生“胃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于知道真相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加倍集中。
4.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精”
教學問題設計的“精”,是指語文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整體把握,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要設疑,設好疑,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要隨便設疑,讓學生搞不清輕重、主次。創設的問題要精干,講求質量、以一抵十,抓精髓。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過程中理解要點、把準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思考的深入性。
三 開拓思路,利用多種教學手段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給學生設計和提出問題,還應利用多樣而有效的教學手段。如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教師可讓同學觀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中的與課文相對應的片段;教學《竇娥冤》時,教師可先讓同學在網上查閱作者關漢卿的生平經歷、創作思想和作品。這樣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收到了寓教于樂的良好效果。
啟發式教學的過程是有如剝筍般逐層深入地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事物蘊含的道理一一呈現給學生。它不僅是教師的教法,也是學生的學法。掌握了這種從現象剖析本質的方法,學生就能觸類旁通,實現有效自學,特別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性思維。
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教師應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選擇,并創新性地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讓自己的教學取得實效,甚至高效。
四 課堂練習是思考的延伸
練習是為了鞏固新知,但又遠不僅限于此。千篇一律的機械性題海戰術,僅以“量”取勝,實為不妥,這樣的學習會讓學生感到單調乏味,疲于被動應付,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其成績也難有提升。因此,在鞏固練習的過程中,一味重視“量”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更需注重有利于觸動學生思維神經的“質”的進步,引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深刻性。在教學過程中,對課堂練習的設計和運用,教師往往不能僅局限于低水平的重復練習,要讓學生在練習中擴充思考的面,總結思考的點,思維要像一條射線一樣不斷延伸……
事實上,語文學習本身就是語文積極思維的活動過程,沒有思考的學習過程無異于無效的學習,沒有思考的教學無異于無效的教學。教師應一直追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有積極體驗探究的過程,學生能用個性化的思維方式進行語文思考,實現“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語文”,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能力,達到語文學習的高效目的。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