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紓在《春覺齋論文》中說:“為人重晚節,行文看結穴。”課堂收束就如一篇文章的“結穴”,需剛健有力、余音繞梁。而落實到平時的備課中,精心設計收束語是至關重要的。
一 反芻文本
“課文研讀是語文教師的第一功夫,表現在能夠讀出語文的味道。語文教師必須精讀語文教材。”教師反芻文本,旨在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更深刻的信息,引出文本之外更多的知識。在課堂收束時,教師如果能恰當地把文本中精彩的語段融入收束語,并適當延伸、拓展,就有可能構筑出更精彩的課堂教學。
案例1:教學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的收束語:“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法國愛國者如此,炎黃子孫如此,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愛國者都如此。
簡析:普法戰爭給無辜的法國人民帶來了災難,也使他們的愛國情感升騰。重溫文中關鍵性的語句,凸顯了小說的主題和內涵。
案例2:教學美國作家莫頓#8226;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收束語:“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面對生活的困難、挫折,只要我們鼓足勇氣,就能飛過絕望,飛向希望。
簡析:作者能從兒時的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哲理就在文末,這樣的語句是值得反復吟詠回味的。
二 飽含情感
語文教學應該是滲透著文學情感和教師情感的教學。教師“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課堂收束時,可以以情致教,升華情感,從而讓學生依戀文本,依戀語文課堂。
案例3:教學北朝民歌《木蘭辭》的收束語:這是一個不老的傳說,因為有一種情感亙古不變——那就是愛國。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木蘭就是這樣的一位愛國者。
簡析: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一文中說:“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木蘭的魅力就在這里。教師無須多言學生應該怎樣做,木蘭就是榜樣。簡短的收束語,飽含著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
案例4:教學朱自清的《背影》的收束語:那是永不能忘記的父親的背影,因為感動,朱自清一次次地為父親流淚。同學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是對我們百般呵護。你是否為父母感動過?是否為他們流過淚?
簡析:父母的呵護滲透在一個人成長的點點滴滴中,而學生卻常常忽視、誤解。提醒學生愛父母,就是提醒學生珍惜幸福。
三 拓展視界
欲窮千里目,需要更上一層樓,只有站得更高,方能拓展更遠、更寬的視域。教師可以定點網羅、換位引發,可以俯視、仰視,可以橫向聯系、縱向窮究,通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把學生引向更豐富的知識世界。
案例5:教學江河的《星星變奏曲》的收束語:文革,打碎了一代人的夢,憂郁的詩人依然倔強地仰望滿天的星星。那是一段怎樣的歷史,讓詩人憂郁而又渴望?請學生們搜集有關文革和朦朧詩的資料,并互相交流。
簡析:特定的時代產生特定的作品。把學生引向生長作品的土壤,在一個寬闊的時代背景中理解文本,會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刻。
案例6:教學法國作家雨果的《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的收束語:1778年,法國的一顆巨星隕落了,而他的思想和靈魂沒有隕落。伏爾泰逝世后,世人對他的禮贊從沒停止過。請學生們搜集禮贊伏爾泰的精彩語段。
簡析:搜集禮贊伏爾泰的精彩語段,能讓學生站在名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多的有關伏爾泰的風景,更深刻地感受伏爾泰的深遠影響和人格魅力。
四 激發聯想
“激發”即適時引導,教師可以借助一個教學點,撬動學生的思維,引出相關的人、事、物、理,推動學生繼續探究,增加教學的寬度,增強內容的厚度。這樣的課堂收束,是完美的。
案例7:教學酈道元的《三峽》的收束語:作者僅用150多個字,就把三峽的萬千氣象盡收筆底。三峽之景,美不勝收,古今文人之述備矣!同學們,你們心動了嗎?但愿你們將來能親自去飽覽三峽的迷人風光,去飽覽祖國山河的無限美景。
簡析:教師寄語囑托,給學生送出希望,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教學,輻射是廣遠的。
案例8:教學魯迅先生的《孔乙己》的收束語:孔乙己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范進也是。魯迅和吳敬梓對他們的描寫都很尖刻,極具諷刺而又詼諧。請以“孔乙己拜見范進大人”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簡析:范進與孔乙己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卻有許多共同之處。跨越時空的鏈接,能勾連更多的知識點,培養學生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激活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五 啟迪人生
學生時期是一個人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課堂收束時,教師通過提煉、點撥、升華,激發學生熱愛人生、關心社會,使他們明是非、知善惡,培養他們追尋真理、上下求索的精神。
案例9:教學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的收束語:“誠實的人從來討厭虛偽的人,而虛偽的人卻常常以誠實的面目出現。”(斯賓諾莎)作者通過這篇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不要虛偽。
簡析:虛偽者常常誤國誤民、害己害人。作家反面揭露,教師正面引導——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誠實做人。
案例10:教學波蘭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的收束語:愛因斯坦在《悼念瑪麗#8226;居里》一文中說:“我幸運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越來越感到欽佩。”老師認為,她的偉大人格就是獻身——為科學的發展獻身,為人類的進步獻身。
簡析:居里夫人兩次榮獲諾貝爾獎,她不圖名利,造福人類。這種人格力量,激勵著世人。教師在教學收束時呼喚偉人的人格魅力,就是在點化學生的靈魂。
課堂收束語的設計千姿百態,但歸根結底要為實現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搭建平臺。精彩的收束語是教師智慧的體現,它能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使人覺得“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留下探究的余韻,引學生繼續求索,課已結而學未止。”
參考文獻
[1]余映潮.致語文教師(余映潮教育教學智慧40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2
[2]蔡偉、紀勇.語文案例教學論——課堂導入與收束[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5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