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概述了新課程標準下生物課堂教學中導課的作用、導課的關鍵及導課的原則,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指出了生物教學導課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
【關鍵詞】導課作用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47-02
新《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生物學教育要更尊重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更貼近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更多地反應生物學和技術的新發展;更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知識、發展能力、形成真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教師一系列的啟發、引導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生物學習,使學生在自主體驗中理解和感悟生物的奧秘。所以,生物課程需要利用生物學本身的趣味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巧妙設計新課程的導入環節將學生引入新課程的學習中,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等方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導課的作用
贊科夫認為,“不管你花費多少力氣給學生解釋掌握知識的意義,如果教學工作的安排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那么這些解釋仍將落空。”
1.導課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
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上課就進入學習狀態,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
2.導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巧妙地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成功的門檻。”如果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就自然提高了,所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是上課成功的重要保證。
3.導課有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
富有創意、新穎的導課方式,能夠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思維迅速定向,探求新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導課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目的性越強,學習效果就越好。導課正是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其明確學習目的從而自覺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 導課的關鍵
1.激趣——interest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凡經歷過粉筆生涯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要使受教育者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愉悅地航行,就要充分地認識他們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特點,語言的形象化、內容的趣味化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情趣的重要因素。
將有啟發性的實物、圖片與語言文字結合多媒體有機組合用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能增添教學效果。老師課前可以展示出許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和實物,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如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是“走進細胞”,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細胞有所了解,但并沒有深入認識,因此在進入講課之前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這樣一幅漫畫:
還可以再結合其他的圖片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放松和思維上的啟迪,教師再繼續給學生提示:豬的結構層次和樹的結構層次有何異同?一棵樹為什么會和一頭豬有聯系,那和人有聯系嗎?人是高級生物怎么能和一頭豬相提并論?細胞究竟是什么樣的?里面究竟有什么物質……教師用一系列相關的圖片和語言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生物細胞的認識,而且激發了學生對生物學探究的興趣。
2.激情——emotion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在課堂教學中,情感對師生雙方都是一種驅動力,教師的情感對學生起著極大的感染和陶冶作用,學生的情感影響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雙方情感交融,則教學氣氛和諧,美是誘人的金蘋果,美能喚醒愛的情感,使人產生共鳴。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新聞報道等能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在“細胞呼吸”教學中,通過引入一則新聞報道來引入課程的學習:“農民李某家的10歲孫子玩耍時不慎掉進地窖后,12歲的姐姐為了救他,也下到地窖,可是兩個都沒有上來,喊也不應,奶奶為了救兩個孫子,下去后也一聲不吭,在田間干活的爺爺聞訊趕來,還準備下地窖,被旁人阻止了,人們打著燈籠,終于在地窖底找到他們3人,都已經斷氣了,一地窖殺死了3人?地窖里有什么?為什么地窖會殺人?難道地窖里貯藏的芋頭白菜會殺人?當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應怎樣防止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下面我們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來解開這一奧秘吧。”一席話,使學生對這一生命攸關,但又有可能發生在身邊的事重視起來,并急于了解有關呼吸作用的原理。這樣的導言,能有效地把學生的求知欲、自我保護感、責任心激發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地建立高層次的需要、興趣、動機和追求,不僅促進了知識智能的學習,同時也促進了生活保護意識的增強。
3.激思——thinking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實踐證明,疑問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急切的愿聞其詳的心理活動。所以促進學生想引導學生多想,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不僅僅局限在課本的范圍內。就生物學的知識而言,尤其如此,學生在小學自然課和日常生活中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認識基礎,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課伊始,老師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恰當設置疑問,產生懸念,就能使學生產生急于解惑的心理,撐起學生思維的翅膀。如在“生殖”一課的導入設計中,屏幕左邊從上到下為嬰兒圖片,男、女性生殖系統的圖片,子宮內胎兒圖片。右邊為文本:“新生命是怎樣產生的?生殖細胞又是怎樣產生的?男、女生殖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各有什么功能?胚胎是怎樣形成和發育的?它又是怎樣獲得營養的?”學生先被圖片吸引,產生無意注意,激發起思維活動,繼而對文本產生有意注意,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 導課的原則
現代教育學認為:一個完整的導課環節應由“集中注意”“引起興趣”“激發思維”“明確目的”“進入學習課題”五個方面構成,但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生物學作為一門探究性自然學科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針對性。只有從針對性的目標出發,到預期教學目的達成時的教學,才是具有有序性、規律性、高效性的教學。生物課堂教學導課設計應從課堂教學目標出發,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的任務和要求,了解學習的范圍和重點,了解當前的學習課題與先行教材的關系,從而有目的地投入課堂學習。
第二,啟發性。啟發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學原理。啟發性的關鍵在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生物課堂教學導課設計應從問題入手,給學生創造出思維上的矛盾沖突,引導學生從問題開始,深入問題之中,從而解決問題。
第三,新穎性。學生心理上想接受新知識、新觀念、新方法,但是一貫陳舊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厭惡感,所以生物學應利用本身知識性,科學性強的特點,采用獨特新穎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引入課堂學習。
第四,趣味性。充滿情趣的導課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劑課堂教學的氣氛和節奏,師生間往往在會心的笑聲中達到默契交流。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堅定性學習信念。
第五,科學實效性。生物本身就是自然科學性學科,所以要求導課是具有科學實效性不能讓學生對生物知識產生錯誤的認識。
第六,形式多樣性。導課的方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不死搬硬套,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用具和教學方法做到引人入勝,妙趣橫生,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情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和促進學生接受新內容,防止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教育學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新課改后的高中生物教材加入了許多科學史知識,圖片內容更加豐富。然而傳統的生物教學更過分地強調知識體系的嚴謹性和邏輯性,教師講課時又照本宣科,這容易讓學生產生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印象,從而降低了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所以現在高中生物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和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共同學習,以一個學習者和引導者的身份投入到生物教學中,在教學中應牢記:“好的導語就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在一起,又像是電光火石,能點燃學生的求知的希望之燈,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完善教師教育技能,使新課程與傳統教學完美結合,使教育方法更加成熟,教育成果更加顯著,這些應該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探索目標。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