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必須儲備豐富的科學知識
說科學是個雜家,并不夸張,走進科學這個世界,意味著你不僅僅是要跟科學這門課打交道,還要跟與之相關的語文、地理、數學、美術、信息、物理等學科打交道,盡管涉及的相關課目內容淺顯,但必須融會貫通,糅合到科學課當中。如執(zhí)教三年級科學上冊《動物》這一單元,在要求學生會畫蚯蚓、螞蟻、金魚等動物時,有的學生就感到下筆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簡筆畫的方法,教學生先畫出動物的主要形狀,然后畫出各個部分,記下看到的每一個細節(jié),最后作上標記;又如《空氣有重量嗎?》一課,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都具有重量(質量),從而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再通過做實驗,進一步驗證空氣有重量。這涉及物理方面的知識……
常言道:“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也必須常有更新,才能滿足教學需要。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還應當了解現代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掌握現代教育教學中所蘊含的科學信息技術,才能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實驗和探究過程中,不再把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法,將被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當點撥所替代。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課堂的引領者,引導學生去探究、去學習、去尋找正確的答案。
二 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
如何設問、如何引導學生進入預定的課里進行學習,最主要應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從問題入手,讓學生帶著渴望知識的愿望去學習。問題的提出——預測問題——設計實驗——動手實驗——驗證預測——得出結論。學生從問題的提出到得出結論要經過一大段過程,沒有過程和方法做鋪墊,解決問題或得出結論也是一句空話。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教會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教師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研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后解決問題,才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發(fā)展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要達到的目標。
三 科學教學新模式的教學結構由學生、教師、教材(含網上信息)和媒體四要素有機組成
這種教學結構的首要特征在于信息技術(媒體)與科學課教學內容的整合。其基本含義是在整合信息技術(媒體)與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學生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作用,教師起指導作用,教材是基本的課程資源和學生認識科學世界的主要對象,信息技術媒體則有助知、激情和促進師生交流的作用。如我執(zhí)教的四年級科學上冊《天氣》一課也印證了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有效的,更是高效的。特別是天氣預報這種每天都要播報的天氣現象,學生只是聽,而從沒有專注地去留心觀察過,我先用一段視頻錄像播報天氣預報,請學生們回答,通過天氣預報的播出,你從中了解到了哪些天氣現象以及天氣符號。結果學生舉手的寥寥無幾,如何讓學生產生持久的關注天氣的習慣呢?接下來,用課件演示天氣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衣食住行,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天氣對人們的重要性,并教學生用簡單的網狀圖把影響天氣的因素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天氣。這種真實地展現了天氣與人們衣食住行的關系,通過梳理,學生們初步建立了“天氣”的概念。試想,如果這堂課沒有信息技術作為支撐,純粹憑借書上的兩三幅圖、幾行文字,課堂就會顯得蒼白無力,舉步維艱,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四 科學教學要進行科學備課
1.備課前要充實自我、消化教材
《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五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但具體到每一課內容,則包含了植物、動物、人體、水、空氣、巖石、土壤、宇宙、聲、光、電、熱、環(huán)境保護等知識,這就需要科學教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平時要不斷地充電,不斷地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能力。向其他學科的老師學習,向組內的老師學習,向國外優(yōu)秀的教材學習,不斷綜合、積累經驗。同時注重將所學到的理論付諸實踐,我認為,書上的理論只有在實際的運用中,才會真正理解、感悟它。
2.備課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進行
學生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他們對這些概念大都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這種已有的認識和了解即為科學學習中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學生的科學學習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實際的科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把握住學生的前概念,就會使教學有的放矢,使前概念成為學生探索科學概念的起點。如我先在課前調查學生學習《沉與浮》單元后的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和自己今后還想研究的有關沉浮問題,再在備課中巧妙地引進學生自己所提的有關沉浮的問題作為課堂研究主題。基于學生自己的前概念設計整個教學指導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整堂課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有價值。
尋找科學有效的備課策略,其目的是探尋提高學生科學探究效率的策略,這需要我們從實踐中去思考與提煉。最后,我想重申的一點是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個備課組、一個教研組,甚至每一個學科成員都能形成一條心,提高教師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相信教師的執(zhí)教能力和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我期待著兩年后,我們科學研究班每個成員的科學素養(yǎng)都能有質的飛躍。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