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長知識、長身體的黃金階段,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塑造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關鍵時期。因此,每位小學體育教師應該在課堂上以“育人”為目標,實踐快樂體育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培養其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在小學教學中如何實踐快樂體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快樂體育和諧關系創新教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53-01
一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歡上體育課
新課程改革主張體育教學活動是認知、情感、行為的統一,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其道。”對于小學生,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以感性認識為轉移,很多行為不是理智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在體育課堂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會關系到體育教學的效果和教學任務的完成。關愛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師更好完成教學任務的有效保證。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能使心靈的冰山融化,能使固有的對立頓失。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動下,愉快地接受教師布置的任務,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的愛不僅在課堂上,還要在生活上。如班上有一名女同學,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導致她性格孤僻,很少與其他同學一起玩耍。經過多次的家訪、交流,用愛來感化她,這個女同學逐漸改變了與同學的關系,在上體育課時,也積極地參與課堂的活動。
二 創新教法,讓學生樂學活學
傳統的體育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的命令完成一些素質訓練,一般情況下,體育老師的講課流程是:點名——整理隊伍——圍繞操場慢跑——專項訓練,整個過程有如工廠生產產品的流水線,毫無新意。教師在教學中按部就班,墨守成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體育課失去興趣。因此,改變教學方法,尋找更符合小學生心理和身體特點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才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例如訓練學生的基本體能,很多老師是圍繞操場跑步,根據學生的基本素質,分成甲乙兩支隊伍,一支隊伍負責“穿關”,另一支隊伍“阻擊”,全部過關后,再把兩支隊伍的角色互換或者采用游戲、競賽等方式進行,把一些單純的體能訓練改為學生更喜歡的球類運動,這樣既達到教學目的,又能符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同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結束部分的放松整理運動,可以引用更具特點的韻律操或舞蹈的形式來代替,讓師生一起跳起來,笑起來,在歡快的氣氛中充分放松身心,在和諧的喜悅中結束課堂教學。這樣的教學,以學生為主,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利于強化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達到樂學活學。
三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教學情境與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密切關系,生動有趣,愉悅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主動參與。那些單調、枯燥、重復的教材,不僅使學生對體育教學失去興趣,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體育課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要根據小學生的活潑、好動、好奇、上進心等特點,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改變教學內容,充分展示學生的運動能力。在常規訓練和具體訓練中,教師除了適時地講解、示范和糾正動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引導學生充分想象,啟發學生采取什么辦法較快地掌握這些技巧。如在教學《前滾翻》時創設教學情境:小刺猬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果樹下有許多小果子,它怎樣才能把這些果子搬回家呢?大家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其中有一些學生提出讓小刺猬在地上翻滾把果子扎在身上帶回家。接著讓學生體驗一下刺猬怎么翻滾,有的能夠蜷縮身體,向前翻滾,但有的學生翻不過去。于是我拋出一個足球在地上滾動,然后學刺猬蜷縮身體在地上滾翻,最后學生明白了若沒有把身體蜷縮起來是無法滾翻的。由于學生置于教學情境中,使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得到了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 德育教育貫穿整個體育課堂
要通過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運動意識,培養學生頑強拼搏,不怕困難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如耐力跑的教學能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和戰勝困難的精神。現在的生活條件優越,多數學生缺乏艱苦的鍛煉,怕長跑、怕吃苦。體育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吃苦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意志。在障礙跑、跳躍、體操等項目中,培養學生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果斷勇敢的精神;在一些團體項目,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因此,結合體育教學進行德育教育,其特點是寓教育于運動中,更能讓學生的各種思想意識和言行從行動中表露出來。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教育,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國霞.學校體育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考[J].現代教師與教學,2011(5)
[2]陳永宏.在體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J].現代教育信息,2012(5)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