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謠文化對德育教育的作用和影響,古已有之。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更替,童謠文化不斷充實和發展著。童謠作為課程文化的一部分,是童謠文化在道德情感熏陶感染中不斷的回歸和升華。
【關鍵詞】童謠童謠文化德育教育作用影響
【中圖分類號】G40-0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58-01
要分析童謠文化對德育教育的作用和影響,就必須正確理解童謠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分析透徹,闡述明確,說理充分,才能更加生動形象,使受教育者在閱讀童謠的快樂之中,得到精神的洗禮和道德的規范。
自古以來,從事早期德育教育的工作者,幾乎都是父母、私塾先生、幼兒老師,換句話說,就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或是對幼兒教育比較專業的人士。他們依賴于口耳相傳,易背易誦的民間歌謠來對幼兒進行廣泛的教育。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文學和兒童道德的關系,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在儒家心目中,歌謠是倫理道德、修養身心的教科書,是中華幾千年積淀而成的厚重的傳統美德,它能使少年兒童體驗美好的情感,激發文明高尚的情操。后又有文人編寫《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一系列幼兒教材,它和童謠一樣都曾對幼兒的教育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更替,直到新中國成立,廣大兒童才走進了真正意義上的課堂,童謠的繼承和發展才步入了正軌。而今,隨著“誦童謠、演童謠、唱童謠”活動的開展,童謠正一步一步地被打造成為“童謠文化”,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愛。那么,什么是“童謠文化”呢?它包含著兩層意思:(1)童謠。1999版《辭海》上解釋童謠為:“兒童文學的一種,一般與兒歌合稱兒童歌謠。形式短小、語言單純、意思明白,適合兒童傳誦,有兒童自編自唱的,也有成人擬作的。”因而,童謠無論是從形成的歷史角度、形式看,還是從其文學定位、價值看,都具有重要的傳承性。(2)文化。就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里特指后者。童謠文化就是通過學習童謠,學生將會了解和熱愛這一民間文化,在對學生的知識教育、情趣教育、文學教育、審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我們要以“童謠文化”為載體、為渠道,對學生進行教育,這就形成了童謠文化向德育教育轉化的內在驅動力和向心力。那么,什么是童謠文化德育呢?北京小學副校長高玉麗認為:“德育的實質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讓學生沉浸在童謠文化氛圍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把德育要求隨著童謠之聲爛熟于心,讓道德要求成為學生的自覺要求,從而自我教育、自我發展,提高德育功能的實效性。童謠文化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讓學生從中獲取新的經驗和知識,體現了較高的教育價值。如古代童謠《老婆婆尖尖腳》:“老婆婆,尖尖腳,年紀大了身體弱。婆婆婆婆慢慢走,我們扶你過小河。”不難看出,這首童謠有積極向善的意義,讓兒童在自誦自唱自樂中感悟品德課堂學習的快樂。又如現代童謠《石拱橋》:“石拱橋,彎彎腰。背爺爺,背寶寶。又敬老,又愛小。石拱橋,你真好。”我認為,著名的兒童文學家蒲華清先生的評價最為貼切:“這首童謠可說既把敬老愛幼、助人為樂,這樣一個極富時代精神的大主題,表達得酣暢淋漓,又頗有嬰幼兒的情趣,既內蘊豐厚,又完整雋永難得的童謠精品。”當孩子們朗誦著這樣的佳作時,他們心里不為之震動嗎?小朋友還經常在一起做動物游戲,這大多是伴和著唱一些傳統的兒歌來進行。如《老膺叼小雞》就是一邊做一邊唱:“鷹來了,鷹來了,雞娃娃,快過來,快點躲,快點藏……”兒童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一種母愛和親情。又如四川傳統游戲童謠“雁鵝雁鵝扯長,扯到高家院墻,不殺豬,不殺羊,殺個耗兒過端陽。”便是一隊兒童一邊唱,一邊平舉起手走,不斷地變換“一”字和“人”字隊形。兒童在游戲中,不僅了解了大雁飛行的隊列變化,而且還培養了步調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在幼兒時,我們還經常唱到“胖娃胖嘟嘟,胖起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騎白馬。白馬高又高,胖娃耍彎刀。彎刀耍得圓又圓,胖娃吃個大湯圓……”這首童謠意在寫明小胖娃騎馬到成都,走遠方,四海為家的英雄氣概;又以“胖娃吃個大湯圓”得以獎賞回報,充滿了天籟童趣。孩子們讀了會由衷的欽佩這個“小胖娃”,并作為自己的一個參照,學習其勇敢精神,向“小胖娃”靠攏。這就形成了童謠文化向德育教育的轉化,顯現了童謠文化的正能量和可塑性,這比教師單純地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而今,童謠文化如雨后春筍一般,到處能聽到陣陣的拔節之聲,在許許多多的幼兒園、小學里茁壯成長。童謠、童心、童趣共同構成豐富的課余生活,充盈著整個校園文化。童謠作為課程文化的一部分,是兒童品德形成由源于生活到回歸生活螺旋上升的催化劑,使童謠文化在道德情感熏陶感染中不斷升華。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