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的發展、社會的需要以及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辦學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不斷更新和演變,辦學的形式也日趨豐富多彩。這種教育體制的變更,一方面增添了教育的活力,促進了教育新的競爭,加速了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給教育專家和一線的班主任、課任教師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尤其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特殊的家庭背景、特別的學生個性下,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新的矛盾。
【關鍵詞】學生心理反思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60-02
一 學生心理失落現象與解決對策
“陳老師,我女兒玄×回家總是悶悶不樂,無精打采,才一個月整個像換了個人似的,據她自己說,她在班上一點地位也沒有,雖然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關心她,就是找不到小學時候的驕傲和快樂,請你和她談談心好嗎?”電話放下了,我的心泛起波瀾。于是我對玄×同學的現象在班上展開了問卷調查,問卷的結果讓人震驚,56名學生中有24人有與玄×相同的心理,所占比例為42.86%。我對這些學生進行了入學檔案查詢(家庭狀況、性格特點、學生來源、小學成績等),分別與之交流談心,問題的結論是學生的一種心理失落現象。問題的原因:我校初一“特色班”學生來自我縣各個鄉鎮、各個層次的小學,有些是來自非本縣區域的。他們中的大部分懷著喜悅的心情來到完全陌生,但令他們向往已久的學校。他們對周圍的一切感到新奇,為能進入這個嶄新的學校學習而慶幸。但很快新奇感沒了,喜悅的心情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漸漸加重的失落情緒與思鄉情緒。(1)這些孩子在家是嬌生慣養,沒有離開過家獨立生活,來到新的學校,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出現不適應現象;(2)這些學生在原來的學校可能是佼佼者,來到新校后與眾多佼佼者比較有了從“白天鵝”變成“丑小鴨”的失落情緒。
針對這一現象和原因,首先我對學生在學校的生活進行了細致的指導與幫助,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和生活的能力,激發學生“地球村”意識。其次針對“丑小鴨”現象,我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水平沒有降低,只是比較的范圍發生了變化,“丑小鴨”現象是正常的,要重新盡快給自己定位,為自己定一個循序漸進的目標,為自己選定一把“椅子”,用一個個小小的成功去激勵自己不斷進步。最后,這些學生漸漸地開朗了,逐漸找回了自信,覺得自己就是班級的主人,并且積極地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
二 學生畏難情緒現象與解決對策
初一新生入學以后,經過一個月的學校常規訓練和對小學與初中教學的銜接指導,學生之間的差異逐漸顯露出來。尤其是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差異相當明顯,表現在學習習慣的差異、行為習慣的差異、意志品質的差異、良好情操的差異、自主合作學習的差異、探究創新能力的差異等各方面。第一次月考下來,我對本班學生的月考成績進行了系統分析,21人月考成績與入學相比有明顯下降,占學生人數的37%;四門學科有92門次單科成績下降明顯,占總學科門次的41%。就學科而言,英語成績普遍下滑,有的學生還不及格。“現象源于本質”,通過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基礎層次、智力開發和發展的不平衡,更主要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由于小學階段學生所學學科少、難度小、要求低、沒有升學負擔,所以他們就覺得學習輕松、愉快。由于大多數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沒有養成,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性格情操沒有形成,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淡薄、探究創新的能力還很缺乏,因此當他們升入初中后,學科增多、難度加大、作業量相對多了,家長望子成龍的希望也高了,學校的管理規范了,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之下,使得有些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本屆“特色班”初一年級學生是電腦派位產生的,生源來自各個地區、不同層次的小學,他們中的大部分英語基礎薄弱,有些學生基礎還特別差,要他們學習當前使用的牛津英語教材確實有相當大的困難。
針對學生的畏難情緒現象,我首先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特別是就如何預習、如何聽課、如何作業、如何復習、如何自主合作學習等環節進行有序的強化訓練,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便盡快完成從小學到中學學習的過渡。至于英語學習上的困難,作為英語教師的我一面鼓勵學生要不怕吃苦,一面幫助學生踏踏實實地學習,打牢基礎,并不時地讓學生在學習中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增強他們學好英語的信心,經過一年的努力,絕大部分學生畏難情緒有所好轉,英語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生其他學科的成績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三 學生對立情緒現象與解決對策
升入初中的學生一般在十三四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進入如同精神分析理論家所稱的“仇親期”。在家里,他們往往與家長“對立”,在學校容易與同學“對立”、與老師“對立”。這一現象的出現,表明這個年齡期的學生們身上雖然尚存有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但他們的自我意識正在增強。因此在家父母常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在學校會出現對老師的教育軟“對立”——口服心不服,與同學相處“不順”后會出現硬“對立”——從口頭上的爭吵到行動上的“施暴”。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生理與心理也在變化,由“依賴”型、“服從”型逐漸向“獨立”型、“自我”型發展。在與同學的交往、家庭成員的相處、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他們的這種意識已有意顯現,與同學之間的矛盾、與家長之間的矛盾、與老師之間的矛盾也隨之出現,一旦處理不好,往往會造成各種“對立”局面的產生。
針對學生的對立情緒所產生的種種表現,我與家長積極聯系、相互配合,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契機和方法,讓學生感覺到家長、老師對他們從學習到生活的關注,讓學生感覺到雖然自己在長大,大人們能把自己當“大人”了,但是自己更需要家長、老師在心理上的疏導、思想上的教育、為人處世上的指導,做到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心與心的理解。“身教重于言教”對學生中產生的各種矛盾的處理要耐心、細致、冷靜,避免做出過分反應而人為激化對立,因為青少年時期是容易犯錯誤的時期,要指導學生盡量避免犯錯誤、勇于改正錯誤。在對學生嚴格要求的同時,要讓學生感到你對他們真正的愛,這樣才能做到“親其師,信其教”。
以上不良現象的解決,需要一線教師深入孩子的心靈深處,悉心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從學習到生活、從身體到心理、從學校到家庭和社會的全方位的關注,共同來探討和研究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心理現象,尋求科學有序地解決這些不良心理現象的方法和途徑。我相信,如果教師能給學生一個“支點”,那么他們一定能夠撬起“地球”!
參考文獻
[1]韓紹欣.中小學生問題行為及其矯正[J].河南教育,2004(7):10
[2]林崇德主編.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黃煜峰、雷靂.初中生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