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培養能力,改進教法和指導學法,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雙軌同步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法學法語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82-01
在教學中發現一些學生不愛學語文,他們認為語文不像理科那樣難,沒有挑戰性,課上不認真學習。如何改變這一狀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結合教學實踐淺談筆者的一些嘗試。
一 將掌握知識與素質培養結合起來
1.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強化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改變以往的教師串講和少數學生參與實踐的課堂結構,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客體為主體,在實踐中得到鍛煉,通過看圖說話和復述課文等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把聽說訓練貫穿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如在教學《故都的秋》一課時,先指導看圖——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回答題目——圖文對照,用自己的話講解圖意——體會作者在文中傾注的情感——按照板書復述課文。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跟著課文走,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既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鍛煉了他們各方面的能力。
2.強化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側重朗讀訓練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容易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讓學生聽朗讀錄音、教師范讀、然后學生仿讀的方法,易培養學生的思維的敏捷性和感受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通過學生的表情朗讀,將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從而使讀者、聽者在情感上產生交流和共鳴。無論是讀者還是聽者,都會被文章內容所感染,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眼、耳、口、腦并用,進行創造性的發揮,賦予文章新的藝術魅力。如在指導《再別康橋》的朗讀時,先是學生自讀,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初步體驗作品的情感;之后是個別朗讀,讓學生展示自己朗讀的個性;再次是名家范讀,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自己和名家朗讀的差距,進一步把握作品的情感;最后是配樂朗讀,為這首詩的朗誦配上《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纏綿、惆悵而又帶有輕靈、飄逸的音樂中,教師進行示范朗誦,讀出音韻美,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帶動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一種設身處地的感受,對詩歌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達到了提高閱讀水平的目的。
二 讓改進教法和指導學法相得益彰
1.以良好的教法向學生展示正確的學法,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全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學法的動態展開。教師在導學、導思、導練中使教的過程成為學的過程,讓學生掌握學法,能夠舉一反三。同時,重視揭示規律,總結學習過程。
2.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中職學生的學法,要有良好的學習品質做保證。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其內在的思想性,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獨創精神,這些精神不僅在學法指導中具有很大的能動作用,而且讓學生終身受益。
三 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雙軌同步
語文學科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應當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讓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雙軌同步,正所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是人們學習語文的切身體會,課外活動作為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條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新路。
為了改變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課內、輕課外”的現狀,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投入到各項活動中。
第一,鼓勵學生參加校內社團活動。班級大部分學生參加到書法、繪畫、街舞、文學等社團,讓他們充分發揮個人特長,在活動中受到各方面的鍛煉。
第二,組織參觀、訪問、游覽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讓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城市,了解周邊的風土人情,開闊了視野,發展了思維。
第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讀書讀報活動,鼓勵學生訂閱合適的報紙、雜志。利用每周的閱讀課時間,帶領學生到圖書室、閱覽室,借書、看書,讓學生閑暇時有事可做,指導學生閱讀,并把遇到的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抄錄下來,作為素材積累,為寫作做準備。
第四,利用早讀課時間開展三分鐘表演,內容包括故事、笑話、詩歌、歌曲、小常識等。也可以發布一條信息或模仿某位電臺主持人及某個電視劇或電影中的人物形象,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鍛煉。
這樣,課內課外同步,課內學到的知識在課外得到了鞏固和運用,課外的學習、活動又促進了課內的學習。既培養了他們刻苦好學的精神,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改進教法、指導學法,做到課內課外一起抓,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