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重從中職電工專業(yè)教學中,如何正確引導學生,使其發(fā)揮潛能,發(fā)散思維,確定學習意義,建立學生努力目標,如何營造氛圍,使學生敢于提問題與疑義。
【關鍵詞】電工基礎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84-01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了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全面貫徹素質教育思想,從社會發(fā)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需要的實際出發(fā),注重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師生關系上,教師應該從知識的傳播者變?yōu)閷W生的促進者,注重培養(yǎng)學生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探究式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電工基礎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 確定學習意義,建立學生努力目標,發(fā)揮潛能
“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yǎng)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這是偉大科學家阿爾伯特#8226;愛因斯坦對教育者的忠告。
圖1圖2
讓我們以“電流表的工作原理”教學過程為例,來探討如何建立探究式教學氛圍。首先帶學生回憶他們曾經(jīng)接觸到的模型,帶領學生們回憶童年時代風靡的電動玩具、迷你四驅車,同學們興趣大增,因為每個孩子都有玩具,特別是這種普及性強的種類,但此時要掌控好紀律,因為每名同學都要談論童年趣事,這時就要給學生提出問題,設立疑問,盡量提高動力,取得比賽勝利。接著就要介紹四驅車動力部分的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電動機及小齒輪、后導電片1個、開關鈕1個、電機罩、開關罩形成完整的直流閉合回路。可控地將直流電能轉變成穩(wěn)定的機械能,并以運輪圓周轉動形式輸出。接著就要切入與課題有關的信息:電動機(車的核心心臟),更換或者對內部的線圈和磁鐵進行變更,更換上比現(xiàn)有的電動機更好的原裝電動機,升級空間較小。對內部的線圈和磁鐵進行變更是最常用的改裝,如變換銅線圈為銀合金線圈\\換成稍細的線圈絲以增加線圈匝數(shù),同時更換磁力更強的磁鐵,以增加轉速。這樣以專業(yè)的術語分析學生熟悉的事物,足以增加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電流表中磁鐵與鐵芯之間是均勻輻向分布的,所謂均勻輻向分布,就是說所有磁感線的延長線都通過鐵芯的中心,不管線圈處于什么位置,線圈平面與磁感線之間的夾角都是零度,該磁場并非勻強磁場,但在以鐵芯為中心的圓圈上,各點的磁感應強度B的大小是相等的,就像四驅車中的電動機結構,上述問題的實質是線圈通入電流以獲得動力,電動機獲得動力,指針偏轉。
二 注重氛圍,發(fā)掘學生潛能
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探究的氛圍,插入歷史故事,1831年8月,法拉第把兩個線圈繞在一個鐵環(huán)上,線圈A接直流電源,線圈B接電流表。他發(fā)現(xiàn),當線圈A的電路接通或斷開的瞬間,線圈B中產(chǎn)生瞬時電流。法拉第發(fā)現(xiàn),鐵環(huán)并不是必需的。拿走鐵環(huán),再做這個實驗,上述現(xiàn)象仍然發(fā)生,只是線圈B中的電流弱些。為了透徹研究電磁感應現(xiàn)象,法拉第做了許多實驗。這樣就把課堂的氛圍升華為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平臺。因為法拉第的實驗改變了世界,這聽起來比較簡單,但是這對一名學生的發(fā)展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功效,恰恰一名科學偉人的成功的源頭都始于童年的興趣愛好,因此學習氛圍濃厚。
在授課之初引導學生去探索發(fā)現(xiàn),給學生自己嘗試的機會,如果在學生掌握了現(xiàn)有的知識后,他們就會被已有的知識模式所約束。例如,“電磁感應現(xiàn)象”中的實驗,教師把實驗前的情況交代給學生,讓學生大膽想象實驗操作和結果,讓學生以實驗者的身份參與進來,發(fā)掘其潛在能力。
三 敢于提問題與疑義
激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首先課堂氛圍要寬松和諧,教師教學要民主,對學生熱情洋溢。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打開思維的大門,提出一個個問題。例如,“電路中各點電位的計算”,當教師帶領學生計算出各點電位時,教師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把零電位點改變,計算結果還會是這樣嗎?”教師不要公布答案,應立即組織學生大膽猜測,然后再實際的去驗證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增加了他們驗證結論的能力。
四 善于總結,勤于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是自己直接經(jīng)歷和體驗的,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進行反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諧之音、不練達之舉、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夠得到真切、深入而細致的收獲。個人教學的經(jīng)驗教訓雖然來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廣度和深度畢竟有限。要獲得更加廣博而深刻的經(jīng)驗,還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礎上,善于從別人的經(jīng)驗教訓中學習。
參考文獻
[1]周紹敏.電工基礎(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