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應在經濟中扮演更為決定性的角色,更自由的市場對推動再平衡已不可或缺
在過去一個多月,中國股市與宏觀經濟明顯脫節抽離。8月份中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創2009年2月最低點,顯示經濟基本面大幅惡化;而同期上證綜指累計上漲4%,中小板指數與創業板指數累計漲幅分別為6.3%和5%。
股票市場與宏觀基本面如此背離令人訝異。中國股市長久以來一直繼續獨立于基本面,而極少成為“經濟晴雨表”。過去一個月推動股市走強的正面因素主要包括:即將啟動的“滬港通”帶來增量資金;無風險利率下降推高股市估值;四中全會開幕在即帶來的改革紅利預期。
然而,當經濟基本面持續低迷的時候,再好聽的故事也不會帶來持久強勁的行情。最壞的時候顯然還沒有到來。兩大因素決定著中國股市未來方向——政策、經濟。從宏觀經濟看,8月份經濟增速大幅下滑, 9月份經濟有所回暖。從政策看,鑒于就業數據在惡化,通縮壓力增大,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局部刺激政策出臺,尤其是在房地產行業中,這些政策有可能包括傳聞中的四大行房貸松綁、剩余限購城市放開以及按揭利率下調等。
中國經濟仍處于雙重意義上調整的進程中。一方面受發展階段演進規律與要素價格變動作用,另一方面加上政府相關政策引導,近年中國的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與收入結構出現活躍變化。過去3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奇跡般達到10%。但在許多人看來,它的增長模式似乎完全是錯誤的:一個大型、現代經濟體的國民儲蓄率達到50%左右,這是聞所未聞的。
殫精竭慮的中國政策制定者們不得不再度應對不平衡的經濟。但幾乎沒有一項數據令人振奮。種種跡象表明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可能無法實現7.5%。8月的數據證實了工業生產、零售銷售和固定資產投資領域的放緩,同比增速創2009年2月最低點,這顯示經濟基本面大幅惡化。
典型的診斷意見是:中國投資太多,消費太少。為此開出的處方是“再平衡”——讓經濟擺脫對投資的依賴,轉向消費主導的增長。但是,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在理論和實證上都得不到什么支持。成千上萬的農村貧困人口、一擲千金的巨富企業家、日益壯大卻負擔沉重的中產階層——中國經濟活動的增長仍依賴于固定資產投資。
央行似乎已決定出臺救市。有傳聞稱,央行將向中國五大銀行注入5000億元人民幣流動性,期限為3個月。此舉被視作新一輪刺激的征兆。香港上市的H股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布謹慎的經濟預測后下跌6%,獲悉此消息后如釋重負反彈1.5%。
然而,更多的刺激對中國未必是好事,它延續了對低質量經濟增長的手段依賴,此舉已被證實是不可持續的。市場應在經濟中扮演更為決定性的角色,更自由的市場對推動再平衡已不可或缺。盡管調整難免產生減速陣痛,然而無論從邏輯還是經驗看,直面失衡與果斷調整對重建市場紀律、維持宏觀平衡、推動優勝劣汰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