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港通將于10月份正式啟動。全網測試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一切進入倒計時狀態,對于內地股民來說,港股終于不再遙不可及。
香港交易所(下稱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曾透露,滬港通有可能在十一國慶長假后的某個周一展開。他表示,相信監管部門會在開通前兩周公布確切開通時間,讓市場有所準備。
兩地股市已開始蠢蠢欲動,近期實現聯袂上揚,上證指數升至近8個月高點;香港恒生指數盤中一度突破25000整數關口,錄得逾6年新高,這與滬港通利好不無關系。
作為內地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標志性事件,滬港通啟動效應不僅如此,“它是中國資本項目放開往前走的又一步”,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告訴《環球企業家》,放開的腳步不會止步于此,未來幾年資本項目開放還會繼續開通更多的渠道。不久前,證監會已公開表態支持深港通,相關方案已在籌備研究中,未來滬深港三地股市將有機會上演“大團圓”。
熱度
兩地市場聯席交易的計劃實已醞釀了七年之久。由于全球金融危機,2007年推出的港股直通車計劃最終被擱置。2013年1月,李小加重提“互聯互通”。到今年4月,李克強為“滬港通”拍板,表示最快10月推出。
所謂滬港通,即兩地投資者可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規定范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包括滬股通和港股通兩部分,兩地額度共5500億元,明確規定內地投資者在港交所擁有2500億港股交易配額,香港投資者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有3000億的A股交易配額。
海外投資者想買A股的股票沒有門檻限制。而參與港股通的內地個人投資者,其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的余額合計必須超過50萬元,偏高的門檻,是希望規避個人投資者盲目入港市而產生投資虧損。
這使得兩地投資者對于滬港通的熱情,呈現外熱內冷的狀況,資金“北上”投資的興趣明顯更大。目前約有110家券商對參與滬港通表達興趣并遞交了登記表格,這110家機構市場份額占比超過81%。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7月以來熱錢流入逾90億美元,其中部分資金流向股市,或與“滬港通”即將落實有關。
海外資金的熱情完全超出預期,這可從RQFII基金的申贖數據一窺端倪。在國內投資者仍在猶豫觀望時,洶涌的海外資金不斷流入RQFII,“從目前我們在香港接觸到市場的反應來看,相當一部分海外的投資者已經提前布局,現在QFII的額度已經差不多使用完了,RQFII也基本到頂?!敝旌1蟾嬖V《環球企業家》。至8月底,香港2700億元RQFII額度僅剩下不到100億元可供申請。相比之下,資金南下投資的意愿并沒有那么強烈。
機會
兩地股市聯袂上漲,已經印證了“滬港通”驅動外資流入對于股市的影響力。
不過,A股隨之將掀起新一輪牛市的預期或許過高?!岸唐趦仁袌鰧弁A期過高,滬港通在技術細節方面還存在一些難題。比如:賣出交易與托管制度、交易時間安排、稅收制度以及匯率結算風險等。上述難題可能在滬港通施行初期制約參與資金的規模。”瑞銀證券首席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李告訴《環球企業家》,他更看好滬港通對股市帶來的長期影響。
根據瑞銀測算,滬股通3000億額度再加上已批的QFII和RQFII額度,海外投資者投資規模理論上最大可達到9000億元,相當于目前所有基金投資A股市值的77%。也意味著,境外資金持倉市值可增加到全部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10%,雖仍是“少數派”,但已具有價格影響力。
長期來看,“滬港通”引入新投資者、新投資理念,有望逐步改變A股市場現有游戲規則。比較日韓和臺灣證券市場開放的經驗,引入海外資金后,市場的投資風格也隨之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以臺灣市場為例,引入海外投資者后,前10%大市值的股票交易占比從20%提高到60%左右;同樣韓國市場上,整體而言大市值的股票交易占比也從30%增加到60%。
由于對A股市場小公司情況的不了解,海外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將更集中交易市值大的股票,“我們預測,滬港通施行后,部分大盤藍籌股交易將明顯活躍,與國際市場聯動明顯加強?!标惱钫f道。
短期來看,滬港通推出最直接的影響將是,抹平滬港兩地股票的差價,東亞銀行(中國)財富管理處總經理陳柏軒告訴《環球企業家》,這將創造“一個中國”的股票市場。同一支股票在香港和上海兩個價格的時代即將成為歷史。
由此以來,深度折價的A/H股或將受益,有望獲得價值重估的機會,這對投資者來說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投資機會,除此之外,陳柏軒還建議投資者關注另外兩類板塊:首先,是高股息率資產或將受到海外資金的青睞。海外資金成本較低,國內“類債券”的高息率資產對他們而言更有吸引力。銀行、交通、能源等行業的大盤藍籌股股息率較高。
其次,滬港兩市一些稀缺性標的估值水平有望得到系統性的提升。由于兩地投資者日后可直接買賣滬港股票,部分稀缺性標的將會受到投資者青睞。比如A股中的軍工、中藥、白酒等相對獨特的行業;港股中的TMT、新能源等行業的龍頭公司或特有行業如博彩業將更受投資者歡迎。
風險
風險總是藏匿于機會之中。由于兩地股市存在著一些差異,可能會令投資者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陳柏軒認為,雖然香港市場比A股成熟,但是香港市場并非“天堂”,也隱藏著一些“地雷”。由于交易制度靈活,融資門檻低,香港股市融資方式較多,如合股、供股等融資方式就普遍存在。若內地投資者不了解其交易規則,可能面臨一些市場風險。
交易時間差異也將帶來潛在風險。由于滬港通只在兩個市場開放的時候才能交易,比如每年七一、圣誕節等時間,香港交易所會暫停,雖然A股正常交易,但香港投資者卻不能買賣A股。陳李表示,“若是在這些特定的日子里面出現一些影響A股市場的極端事件,香港的投資者就面臨不能交易,只能看著A股股價大幅波動?!?/p>
實際上,A股與港股市場還存在非常多的不同,包括投資者結構—A 股散戶投資者占主導(占據可交易市值及實際交易量的八成以上),港股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占成交額的60%以上,遠高于散戶)。由于散戶交易頻繁,導致A 股交易活躍度遠高于港股市場,股市交易中換手率非常高,并且“輕大盤股、重小盤股”,相比之下港股“輕小盤股,重大盤股”。
同時,相比A 股市場,香港市場衍生工具和結構性工具較A 股更為豐富,包括融資融券工具、權證、股指期貨等。市場制度—兩地市場在市場基本制度(IPO、再融資、退市、回購等)以及交易制度(交易機制、交易費用)上都有差異。
甚至交易的方式亦有差異,A股實行T+1的股票和現金交易;而香港是T+0股票交易和T+2現金交易,意味著賣出股票的當天,股份并沒有從賣家帳戶劃給買家,而是要等到2日之后。
這自然會導致短期之內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投資者在參與之前應該充分了解交易制度、游戲規則,有效規避不必要的市場風險”,陳柏軒表示,同時,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A股受全球市場的影響將越來越大,內地投資者應更為重視對國際宏觀形勢及相關市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