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核電熱情再度高漲,安全隱憂猶存近幾個月來,中國的核電熱情再度膨脹,并急速蔓延至國內外多個地區。
國內方面,越來越多的核電站開始進入建造階段,兩大核電巨頭—中核股份與廣核股份正積極推進IPO進程,同時政府還加快了對釷反應堆技術的研發。而就國際層面來看,中國的核電公司對在國外建造核電站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目標客戶包括英國、巴基斯坦、羅馬尼亞、土耳其和南非等國。
事實上,早在2012年10月,中國政府就解除了停建核電設施的禁令,并發布核安全五年計劃與一份新的能源政策白皮書,重申國家對發展核電項目的政策許可。此前,由于日本福島核事故,政府曾啟動一系列涉及核安全的研究項目,并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日韓兩國開展緊密合作,以提高核安全管理水平。
就更深層次來看,中國在此時重燃核熱情并非僅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也與當前極為嚴峻的空氣污染問題密切相關。目前中國在運行的核電機組為20座,總裝機容量17吉瓦,另有28座機組在建。
預計到2018年,中國核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5吉瓦。雖然中國政府已將2020年核電建設目標從原定的80吉瓦下調至58吉瓦,但遠期目標并無變化,依然是到2030年建成150吉瓦總裝機容量。
而對中核股份和廣核股份來說,上市既是為了遵從新一屆政府要求國有企業實現融資渠道多樣化的政策精神,同時也秉承中國能源企業的一貫作法。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國有石油公司,就分別在2000年和2001年上市。
華能國際更是國內電力公司IPO的先驅,1994年就已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這些企業上市后發行的股票,往往僅占公司股份的一小部分,因此上市對公司管理模式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卻可以籌集到數量可觀的資金,便于公司進一步推行投資計劃。
為建設強大、安全的核電產業,中國正和部分國家合作推進液相氟化釷反應堆(LFTR)技術的研發。LFTR是一種熱中子增殖反應堆,利用氟化鹽將釷燃料培育成鈾-233。這項技術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研發。支持者稱,優點在于安全性更高、產生廢棄物更少,不易造成核擴散,同時比傳統技術更加便宜。
與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一樣,中國也是少數支持釷反應堆商業化應用的國家之一,官方與業界都在積極進行相關研發活動。中國的研發計劃啟動于2011年,原定目標是在25年內建成一座反應堆。2014年3月,出于對空氣污染狀況的嚴重關切,李克強總理要求將研發周期縮短為十年。
國際方面,中國幾大核電公司正積極尋求海外核電項目。在過去15年中,這些公司借鑒法國、俄羅斯、日本和美國的相關經驗,已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反應堆技術,包括第三代核反應堆。
目前英國正遭遇電力危機,很大一部分發電廠都將在未來數年內臨界退役年限。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已進入英國政府的候選名單,并有望與法國電力集團(EDF)一起,建造英國60年來的首座核電站。
還有一些國家想要建設新的發電廠,而不僅是為了完成老舊發電能力的替代。2013年,中國方面同意為巴基斯坦卡拉奇投資建造兩座核電站,并為此向巴方提供65億美元貸款。此外,羅馬尼亞、土耳其、南非、巴西和阿根廷等國也是潛在客戶。中國能源企業的海外投資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初,而政府也一直通過金融和外交渠道為之提供支持。
不言自明,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中國核電企業能否獲得成功,都取決于他們在核安全方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