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艷芳已離世十年,其遺產安排仍為世人囑目:大部分捐予慈善基金;小部分轉贈友人;更少部分給予親屬,包括母親、兄長、外甥等。這種安排引起諸多爭論,她如此薄待親人,是否有違倫常?
西方的私人銀行,在產品發布或個案分析中,會開宗明義告訴全體受眾:長輩不到臨終前最后一分鐘,其意愿仍然可變。所以,常見富有老人在臨終前夕,突然將遺產改送一個突然出現的陌生人。
而梅艷芳這次的遺產分配,給外界的感覺是:一、母親不一定大過天;二、朋友比爸媽兄姐親;三、社會比爸媽兄姐更親;四、親疏并非一定自長而幼,亦可以自幼而長。梅的個案是透過遺產分配比例,向上懲罰母親兄長。
梅艷芳自四歲開始賣唱,升讀中學一年便輟學。她雖常說“不是四歲就出來捱苦,怎會有日后的成就,感謝母親給她一個磨練的機會。”,但內心的獨白是:自小出來掙飯吃,是你老媽對女兒的不公。她對自己自小唱歌的遭遇,感覺僅比賣入青樓好過一點。其自小生恨,終身不解。
長對幼的恨意行為簡單,社會亦大多以為然,反過來由后輩對長輩進行懲處,就被認為是離經叛道,有違倫理。
有一點不能改變的就是,遺產是先去世的人給在世的人,比例及實額是個人的價值判斷,是對在世的人一張成績表。筆者仍然堅持那句話:“遺產的分派,是個人的高度自由!”無論全數用作慈善,抑或給一頭貓狗,后人沒有置喙余地,只有反省的空間。有所謂“好兒不論爺田地”,你給當然高興,不給,我仍走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