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了領導者與追隨者。這一篇,我們來談談成功。
有弟子最近來看我,他說,現在特別不愛聽兩個字——成功。“一下子就讓你想起在機場里,總有一個地方,有個屏幕,有個老師在那兒講,我要成功。就那樣吼,如打了雞血一般。”
我點頭,一般人把這種稱為成功學。我留意到一些職場真人節目,有人上來就用成功學的那一套,結果雇主“啪啪啪”全部把燈給滅了。一位雇主說,念念不忘成功的人,往往是成功不了的;整天想著錢的人,一定是窮光蛋。還有一位雇主告誡他,不要去顯得有多么成功,而是要散發一種從容的真正的贏家氣質,這才是重要的。
弟子是做風投的,他說,在風投界有幾不投,其中有一個重疊度極大的共識——有漂亮女秘書的人不投,開寶馬的不投,很準。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想顯得牛的人,不能真正做事,因為那種跟生產經營無關的努力,占據了你心靈很大的份額。
馮小剛有一句名言我一直記得。他說,40歲以前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顯得牛;40歲以后才知道,牛不牛是由別人說了算的,跟你顯得牛不牛沒有關系。這好像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但是,細想這個道理覺得很沉重。我們可能到了80歲,還沒明白這個道理——一生做的事情就是為了顯得很牛,顯得很成功,實際上卻很不成功。而所有這些所謂成功學,基本上是教你這些東西。
有弟子告訴我,美國有一句常見的噎人的話:既然你如此聰明,為什么你發不了財?現在許多MBA、EMBA學校里,教的都是告訴你怎么去成功,但這種教育里有個致命的東西,當你進入職業生涯,不管是創業還是做一個職業經理人,真正的成功,往往是要學會顯得不那么成功——這一點,學校是根本不會教你的。
兩年前有一個叫顧雛軍的人出獄了,有一個弟子跟他非常熟。我問弟子,顧雛軍為什么會有今天的這個結局?他說,顧雛軍非常張揚,但是在具體利益面前,特別不愿意退讓。比如,顧雛軍在順德收購了一家公司,他的副手說,應該請當地的同行、政府官員吃頓飯。顧雛軍說,我為什么要請他們吃飯?他們應該請我吃飯。
我注意到,顧雛軍的口語里有一個關鍵詞叫應該。我總在觀察一些人,如果一個人言必稱應該的時候,我一般都對他敬而遠之——他心里有很強烈的我執。其實,這個世界哪有應該?全是活該。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心理學家提出過一種歸因謬誤——事情成功了,都是靠自己;出現問題了,都是怪別人。而當一個人老喊冤的時候,他一定招來更多的冤;冤有頭,債有主,其實你不難發現,你就是冤的頭。
很多年前有一個東北農民叫王鳳儀,他不斷跟別人分享一個觀念,叫做找好處,認不是——找別人的好處,認自己的不是。他發現,你的一切不愉快,你周遭的一切不幸,都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問題,而你應該做的,就是在這個環境里如何更好地生存,而不是去改變環境。如果你天天在想環境應該怎么樣,他人應該怎么樣的時候,你就進入了一個魔障里。
有弟子跟我講起韋爾奇的一段話,我很震驚。韋爾奇說,在公司里,官僚作風經常使我感到氣餒,我會采取一種回避的態度,而不是公開的批評,特別是不針對那些位高權重的人。為了實現我的夢想,我就不能讓運轉中的風車發生傾斜。如果我抱怨這個體制,我就會被這個體制拿下。這段話聽起來不像是美國一個很強勢、很成功的一個經理人——所謂世界第一CEO說的,好像是一個中國和事佬說的,但是,的的確確是韋爾奇說的。
我對弟子說,在實際的經營管理中,求真往往是不重要的——有時候好奇害死貓,三國的楊修就是一個典型的求真的人,結局可想而知。對于一個聰明人來說,要做到不說破,在心智模式上學會忽略某些東西。那樣,就不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敏感點集中在那些其實很次要,跟你的生存和發展并沒有真正關系的那些事情上。
道教提倡“為而不爭”(語出《老子》第八章)——如果覺得這事對,你就做,也不要顯示你有多聰明,悶頭做事就可以了。這叫靜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