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0月10日,江蘇南京。陳光標穿著綠色西裝站在吉利車頂高唱。在此之前,陳光標剛剛為反日活動中車輛被砸的日本車主購置了43輛吉利車以彌補他們的損失。綠色的著裝象征著陳光標倡導的“綠色出行,環保交通”的生活概念。當然,這次曝光只不過是陳光標個人宣傳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最近,陳光標赴美收購《紐約時報》的新聞又是鋪天蓋地。早在賣罐裝空氣時陳光標已經對外宣布他針對《紐約時報》的收購意向并非玩笑,“只要錢到位,沒什么買不來的。”陳光標曾這樣告訴記者。

看起來《紐約時報》或許會與陳光標討價還價你來我往一番,但整個集團好像并沒有出售它的意象。集團主席阿瑟·舒伯格表示賣是肯定不會賣的,不過陳光標就是一直不肯放手。“如果我們再真誠一點,再堅定一點,我相信他們會改變自己的想法。”紐約本地媒體對《紐約時報》的估值大約為10億美元,陳光標表示他可以接受僅僅成為最大股份持有人,甚至只是持有一部分。《紐約時報》上海分社社長大衛·巴博薩在推特上表示他與陳光標有過聯系,當時陳光標說他的計劃是召集一幫投資者一起收購市面上《紐約時報》的股份以企圖在股東大會上占有一個席位。而這并非陳光標和《紐約時報》的首次接觸,2012年8月他曾經購買了半個紐約時報的版面,進行“釣魚島隸屬于中國領土”的宣傳。“在那之后我意識到《紐約時報》的影響力之大幾乎可以輻射全球,”陳光標說,“每個國家每個政府,全球都注視著《紐約時報》的報導和動向。”最終會面沒能成功促成,陳光標的過度宣傳激怒了報社高層和股東,最終他們拒絕了這次談話。而在早先,中國網民就曾調侃陳光標帶錢赴美肯定毫無所獲,所謂收購充其量只是買4億份售價2.5美元的《紐約時報》帶回來。收報不成,陳光標轉變了思路。早年陳光標就在中國從回收建筑材料和生活垃圾中發了大財,這次他把目光轉向了美國東部的跨海大橋。據稱拆掉這個在1989年舊金山大地震中毀掉的舊金山—奧克蘭灣跨海大橋的費用約在2.4億美元左右,而其中一個價值9000萬的合同已經被兩個加州公司拿下,剩下的兩個合同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布。加州交通部門發言人丁格表示,只要陳光標的公司取得加州的相關執照并且上保,就可以參加競價。
陳光標第一次來到媒體的聚光燈之下是在2008年,當時在汶川地震的救災中陳光標親自救出了13個被掩埋的民眾,之后便是一連串高調而稀奇古怪的慈善活動,包括在臺灣街頭發放紅包,拿出500萬美元的現金以獎勵有成就的中國年輕企業家等等。在此之后,陳光標成功當選2008-2009年亞太地區的慈善家領袖。
一張陳光標這次赴美所帶的名片被曝光在互聯網上,除了他的真實身份之外,一連串諸如“中國道德領袖”“中國抗震救災英雄”等等榮譽稱號被寫在了正中央。這些稱號可能真的存在,但陳光標背后的故事卻沒那么簡單。中國記者曾經對陳光標的大部分捐贈項目進行過調查,發現大部分真實捐贈的金錢或物資僅占他宣傳數量中的一部分。有一個他宣傳已經完全重建的地震受災村目前仍然維持原狀,更為可疑的是該記者竟在公布調查結果后收到死亡威脅——他的郵箱收到了來自匿名地址的一張尸體照片。
2011年初陳光標在他所謂的“慈善報告會”中公布,2010年捐出總值3.3億元的現金或物資。對此質疑的《新快報》記者開始了深入調查,最終他們表示,這個報告會提到的一些捐贈接受者并沒有收到全部捐贈,而另外一些捐贈接受者則根本不存在。比如陳光標曾表示他將捐贈1000臺電腦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但最終該組織只收到一半數量的電腦,一位該基金會秘書表示已經接觸過陳光標數次商討兌現另外一半許諾的可能性,而到如今陳光標已經不再接他的電話。
陳光標出生在江蘇一個貧困家庭,小時候就因為挑水上集市售賣而成為當地有名的小生意人,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被關注的不只是他自己強力宣傳的慈善計劃,還有那些有些不堪的發家史,最近甚至被曝讓他賺到第一桶金的“耳穴測病治療儀”其實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子產品。有人統計過,從他1990年開始做針灸推拿醫生算起,加上1997年的“生意”和2003年之后的再生資源利用所賺取的利潤,他大概賺了60多億,而這個數額和他的巨額捐款以及名下財產是遠遠無法對上的。人們不禁會問,當一個企業和一個企業家的大部分活動都與經營無關,卻又很有實力來做善事的時候,他們的資本到底是從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