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杜琪峰新近的犯罪片《毒戰》中,在大毒梟蔡志明(古天樂飾)的幫助下,緝毒總隊隊長張雷(孫紅雷飾)打掉了一批犯罪團伙。張雷自信,冷靜,有些獨斷專行。蔡很聰明,但也很恐懼——而且令觀眾感同身受。杜琪峰顯然更同情他的毒販角色,而非警察角色。談到此節,杜琪峰告訴我們,他并非喜歡毒販,而只是和那個角色的家鄉有共鳴。“事實上我更喜歡那個警察,”杜說,“但他說的是普通話。”
杜一直是堅定的香港導演,而他的同行如吳宇森和徐克都曾投身過好萊塢。1997年香港回歸前,電影界的一批大人物都曾投奔西方,但杜留了下來。1996年,杜和他的編劇、制片人及導演韋家輝共同創立了“銀河映像”,致力于保存香港本土電影的火種。

1999年,杜完成了享譽全球的電影《槍火》。該片講述了三合會的轉型,以及各代幫會成員怎樣面對過時的幫規。在國際舞臺上,杜最受歡迎的一直是黑幫片。他能在老套的黑幫故事中注入引人入勝的真實感。杜的劇情并不把犯罪分子和殺人犯浪漫化,但也同樣不把三合會妖魔化。他們只是一種既成事實而已。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出于這樣那樣的原因。
這些犯罪電影使得杜琪峰能直接和公然地談論香港回歸后的變化。在他最有名的兩部電影——2005年的《黑社會》和2006年的《黑社會2》中,杜延續了《槍火》中“三合會現狀”的題目,解釋了一個復雜的組織在新的政權下改造自己的過程。
《掃毒》是杜琪峰第二部直接拍大陸的電影。他說,他認識到自己需要中國的資源和觀眾來養活銀河映像,即使這需要他在創作上作出妥協。談到在大陸拍攝的優勢,杜說:“中國很大,所以電影的規模可以更大。以后我們絕對可以拍些預算更大的電影。好萊塢電影拍好幾個州,我們也可以在不同的地區之間自如往來。”
那大陸的劣勢呢?“人。”杜說,“總體上說,這里的思維方式跟香港非常不同。”
杜注意到,他通常的工作方法必須要進行調整。他拍每部影片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他不畫分鏡圖,而是臨場決定怎么拍,拍什么。他會自己決定攝影機的角度,而不是給攝影師來做。他就是這樣精確地控制了他電影的畫面。
到《掃毒》,杜說:“事實上,掌控這部電影最終的風格是很困難的。大部分時間,大家都在討論這一段能不能通過審查。有些片段我們不得不拍兩次,然后決定哪個版本能過審。在這種情況下,要掌控一個統一的風格是非常困難的。”
過去十年來,一大批導演從美國回到中國大陸和香港來一試身手,這使得電影行業更加復興,也讓“香港電影”和“中國電影”的分界每年都變得更模糊。在這場復興中,杜是一個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