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擋在城市擴張道路上的舊建筑,其命運通常只有一個:拆除。這一行為產生的后果中,最受關注的是層出不窮的暴力強拆(住戶被從房子里強行架出,推土機隨即將房屋夷為平地,家具和生活用品埋在廢墟之中)。不過近年來,中國正日益面臨著大規模“破舊立新”帶來的另外一個副產品:堆積如山的建筑垃圾。

每年,數億噸建筑垃圾被悄悄傾倒在大城市的郊區,盡管常常被刻意掩蓋,但垃圾的增速已經讓問題變得越來越無法回避。現在,幾乎每周都在發生這樣的事:農村和市郊的居民一覺醒來,發現一座巨大的垃圾山在自家附近冒了出來。
去年1月,建筑垃圾被傾倒在西安的一座明代陵墓周圍,形成了一道圍繞陵墓的垃圾墻,并導致一座600年歷史的官員雕像倒塌,被半埋于垃圾堆里。在北京,朝陽區的居民發現自家附近的垃圾堆很快堆到了8層樓高,一到刮風天就塵土飛揚。數英里外,地鐵工地制造的垃圾堆在河岸上,比5層樓還高,人們擔心一旦有暴雨降臨,這些垃圾會涌入河道,阻塞泄洪。
《北京晚報》在2013年8月報道說,沿著北京的五環路,平均每隔一公里都堆著半噸垃圾,其中大部分都是建筑垃圾。中國的社交媒體上,路邊和橋下堆滿垃圾的照片比比皆是。2013年7月,浙江嘉興58歲的退休人員劉曉明(音)在新浪微博上聲討當地垃圾圍城的現象時說:“老劉我對這種故意傾倒垃圾破壞環境的行為非常氣憤!”老劉上傳的照片顯示,垃圾就堆放在“嚴禁傾倒垃圾”標語的不遠處。
中國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再也不像他們的父輩一樣,什么都攢著舍不得扔,他們不停地購買、丟棄,經濟增長的同時,各種垃圾也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增長。好在中國有非常廣泛的垃圾回收網,收破爛的人腳蹬三輪車穿梭于大街小巷,回收各種塑料、金屬和紙制品,不過,建筑垃圾不在回收之列,它們幾乎被徹底丟棄了。
“所有這些建筑垃圾一旦產生,就沒有辦法再進行處理。”香港大學建筑學院助理教授呂偉生(Wilson W.S. Lu)說。能夠得到回收的主要是金屬,而金屬只占垃圾總量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這些垃圾缺少系統的回收渠道,這也是非法傾倒如此普遍的一個原因。”
呂偉生正在研究中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的總量。雖然缺少準確數據,但從已有數據來看,情況正在惡化。中國的建筑壽命一般是30年(美國為75年,歐洲更長),如此一來,大量的新樓就建基于此前拆除的舊樓,而且,以建筑面積計,中國的總體建筑速度一直在穩步上升。
通過回收利用來控制建筑垃圾總量的持續增長,這項事業在中國剛剛起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新奧混凝土集團已在中國的內陸城市蘭州和貴陽建廠,這些工廠致力于碾磨建筑垃圾,對其中的混凝土進行回收。
國際環保團體“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說:“這件事(回收建筑垃圾)看起來很小,但卻非常重要。與廠家和相關專家的合作使我們更加堅定了這樣一個共識:建筑垃圾能夠被100%回收利用,這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如果說技術上可以實現,那現實的阻礙在哪里?”
吳昌華說:“對于建筑垃圾的循環利用,目前已經建立了相應的商業模式。”而且,回收建筑垃圾有助于中國政府實現保護環境的目標,它可以減輕垃圾填埋的壓力、減少非法傾倒;目前,為了獲得制造混凝土的沙子,通常采用河道挖沙和山坡采石的方法,回收建筑垃圾可以減少此類破壞環境行為。
不過,用回收材料制造的住房和寫字樓要真正被大眾接受尚需時日,人們擔心這些房子的建筑質量不能達標。吳昌華說:“可循環的建筑材料要想真正普及,必須先獲得大眾的認可,得讓人們相信,這些房子是安全可靠的。在中文里,‘垃圾’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廢品’,這是種非常負面的心理暗示,要改變這種觀點,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