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段歷史不是這樣會如何?”堅信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鐵律的人們討厭這種問題,《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的作者EP·湯普遜認為,這種問題是“非歷史的屁話”。其他歷史學家則頗為所動。約翰·赫伊津哈就說,“歷史學家應該一直把自己放在過去的某一點上,其時的要素可以造成不同的后果?!?/p>
幸而,這些討論沒能擋住公眾和小說家的想象。比如說,人們一直都熱心于“如果德國1940年打敗了英國”的討論。相比之下,對一戰的反事實討論就不那么熱烈了。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倒寫了一篇文章,討論英國不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
現在,一戰的百年紀念近在眼前,2014年應該會有大量對這場戰爭的討論,比如該如何紀念它,以及這場戰場到底有沒有意義。現在,爭論主要分成兩個互相水火不容的陣營。一派人的觀點如瑪格麗特·麥克米蘭最近所說,這場戰爭就是“泥漿里的巨災”。另一派則認為,不管怎樣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有其意義的。
一戰結束于1918年11月,當時德國在貢比涅附近投降。但一戰也可以在1918年春天就結束,如果魯登道夫對巴黎和英吉利海峽的進攻成功——本來也差一點就成功了——的話,20世紀的歐洲會變成什么樣?

顯然,德國將控制和重塑歐洲,但具體會是什么樣的德國?俾斯麥創建的軍國主義、保守、壓迫性的普魯士政權?還是誕生了20世紀早期歐洲最大勞工運動的德國?1918年后的德國歷史成了這兩者的賽跑,沒有人能說清,如果德國戰勝,它最終會變成什么。
但也可以說,戰勝的德國會強加和平于各戰敗國,甚至搞出個《波茨坦合約》,因而不會像真實歷史中那樣對法國強加給它的《凡爾賽合約》耿耿于懷,希特勒也因而不太可能崛起,所以大屠殺和二戰都不一定會發生。如果德國猶太人幸存下來,那么猶太復國主義也不會贏得國際道義支持,中東歷史也將徹底改變——而且別忘了,土耳其也將成為1918年的勝利者。
在德皇統治下的歐洲,戰敗國法國可能會變成法西斯溫床,但其棉鐵工業都在德國控制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因此法國的軍工發展將受到制約。同時,戰敗的英國將被迫將中東和波斯灣的利益轉交給德國,也無力再壓制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大英帝國將無法維持。今天的英國可能會變成平庸的北歐社會民主共和國,就像是沒有王室的丹麥。
美國會成為堅定的孤立主義強國,不會嘗試建立國際秩序。羅斯福不會參與歐戰,但跟日本可能打一打。蘇聯將成為歐洲的不穩定因素,但應該不會在1941年遭到入侵了。然后,沒有二戰,冷戰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可能這都是“非歷史的屁話”,但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后果。如果德國贏了,1918年后的歐洲將大不一樣。當然,壓迫和不確定性是免不了的,但20世紀死掉的人會少一些。一戰是一場泥土中的災難,但也有其意義。2014年,我們應該跳出狹隘的國別視角,學會客觀地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