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發展,當今社會迎來了一個思想活躍、個性突出、世界文化交融的時代。如何結合高等醫學院校的特色,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是高等醫學院校培養特色人才所面臨的一個課題。本文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融入特色人才培養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041-02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也成為當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高等醫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醫學人才、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重要使命。培養“人格好、人緣好、會辦事”(下面簡稱“兩好一會”)的醫學特色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一 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醫學院校“兩好一會”特色人才中的優勢
1.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極為豐富的人才培養資源,歷經幾千年的積淀、篩選和發展,到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價值,與當前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相一致。如公忠為國的愛國主義思想、成仁取義的獻身精神、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誠實守信的誠信精神、尊老愛幼的公德精神、勤儉節約的勤儉精神、謙敬禮讓的明禮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厚精神等,無不蘊涵著珍貴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這些都是現代醫學生應該繼承的優秀傳統。
2.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醫學生素質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
作為大學生,特別是醫學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懂得做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教育要回歸到人的教育,要用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具有永恒價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素質教育應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礎,全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教育。以傳統文化為載體,能使學生在接受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有利于落實科學人才發展觀。
3.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醫學生形成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
在當前醫心不定、醫患關系緊張的社會現實格局下,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形成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通常情況下,被傳統文化否定的事物和行為,相應地也會為大多數人所鄙棄,而被傳統文化所肯定的事物和行為,則同樣會為大多數社會成員所接受和追求,這樣的一種社會心理我們可以將之看成社會群體所形成的社會共同的心理程序——群體心理,這種群體心理可以視為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及其具體化的規范。
二 “兩好一會”特色人才培養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
1.“人格好”需要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的人生觀、道德觀教育
《大學》中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自我道德修養的完善,主張人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他事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這些思想對于塑造醫學生理想人格,樹立誠信意識、培養自強不息精神等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義。人格修身的方法有很多,如“每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慎獨”等。人的生存與發展首先要通過修身,實現身心的和諧。
2.“人緣好”需要以“和諧”理念的人際觀教育
講究“和諧”,是傳統文化“仁愛”思想的核心。“和”
是中國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種狀態和境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主體與客體,人與外在的世界處在和諧一體、相互溝通的狀態,中國哲學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用“和”的理念來處理個人與他人、自然的關系,對于個人,通過修身,追求自我內心和諧。強調個人與全體的統一性,一方面承認個人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另一方面強調個人存在和發展應該與群體的存在和發展統一起來,使雙方處于和諧關系中;對于他人,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關愛,互相愛護。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以寬厚處事,協和人我”的理想人格;此外,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維持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3.“會辦事”需要以“尚群為公”對待公私關系、義利關系的義利觀教育
“仁義禮智信”貫穿于中華傳統美德的整個發展歷程,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觀。它是國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成就事業的道德根基。它重視個人道德品質的錘煉,重視社會道德規范的踐行,重視整體利益價值的追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可見孔子并不排斥對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見利思義”。在市場經濟相對發達的當下,個體利益得到了充分重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只重個人利益,漠視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這種情形在醫患關系當中也有體現,醫患關系由此也日趨緊張。因此,在醫學生中開展“為公”“義利觀”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擺正個人、國家、民族的關系,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責任感的“會辦事”的現代人。
三 優秀傳統文化在“兩好一會”特色人才培育中實現價值的途徑
1.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愛好
說教式講學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多數學生甚至存在厭惡心理和抵制情緒,特別是在醫學院校,學生專業課程緊,學習強度較大,所以,在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時候要注重培養其興趣,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完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開發實踐課程。可以通過各種文化社團,如話劇社、棋藝社、民樂團、中國傳統手工藝坊等,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2.在課程教學中設置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課堂講授是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課堂教學有利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系統化、科學化的傳授和教育,高校要發揮課堂教學優勢,這是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方式。目前,很多高校僅開設了一些公共選修課程,這不利于對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學習,導致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貧乏。因此,在醫學院校有必要開設專門的公共必修課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安排專門講授傳統文化的內容。
3.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
好的傳統文化課程還需要有好的老師去教學,因此,培養一批專業素質硬、人文功底扎實的教師隊伍尤為重要。醫學院校應加強師資培養,引進專門的研究教學人員;對學生教育工作者進行專門培訓,提高其在傳統文化上的修為。作為教師,也應該通過傳統文化的講授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目前,有些老師不同程度地把自己的職業看成謀生的手段,不注重自身言行。所以老師也應從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成長,達到教學相長。
4.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優秀傳統文化
各種媒體要發揮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傳統文化的學習貴在耳濡目染,因此應為學生創造各種與傳統文化接觸的機會,讓學生在校園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比如開設“文化長廊”銘刻歷代先賢的古詩詞,在教室張貼名醫的畫像及經典醫德名言,在走廊和報欄里張貼《中國醫學生誓詞》,在學校實驗樓、教學區域、生活區域張貼各種激勵學生奮進的名言和古代醫家及其事跡;在學校報紙上開設專欄,專門編撰經典詩詞和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利用網絡載體,開通傳統文化專題博客、微博網站等。
5.加強臨床實習階段的實踐活動
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更能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引發道德情感。“兩好一會”特色人才培養要貫穿到學生們的臨床實習階段,通過耳聞目睹的臨床經歷,培養與患者溝通、對病人負責的意識,總結醫療服務中的經驗教訓。開展醫療行為自評等活動,不但能促使學生在比較中思考定位,自覺提高醫德修養,增強辨別好惡是非的能力和醫德醫風行為的選擇能力,而且能促使學生把外在的醫德原則、規范轉化為內在的醫德信念和品質,牢牢確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鄭鵬、黃朝文.關于對大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4)
[2]遲成勇、吳錦旗.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3)
[3]陳艷.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2010(18)
[4]朱萌、張立成.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