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鄉位于漾濞彝族自治縣西南部,離縣城24公里,東與順濞鄉接壤,南與縣內龍潭鄉隔河相望,西隔順濞河與永平縣北斗鄉、龍街鄉相連,北倚富恒鄉、上街鎮。全鄉轄6個村民委員會,49個村民小組,165個自然村。總面積239.08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鄉總人口6920人,有彝族、白族、漢族、苗族、藏族、傈僳族、壯族、回族8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4.8%。轄區海拔1390~3236米,人居海拔1700~2800米之間,是一個地廣人稀,集高寒、邊遠、民族、貧困于一體的山區農業鄉。
全鄉現有九年制學校1所,村完小5所,一師一校教學點1個,共計39個教學班,在校生479人。教師60人,其中40~59歲的教師27人;24~39歲的教師33人。60位教師中漾濞縣以外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外教師25人;太平鄉內教師35人,學校總面積2637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3872平方米。所有學校均無教師廚房,九年制學校及五所村完小教師宿舍嚴重緊缺,校點任課教師大多屬本自然村人員,且年齡普遍偏大,九年制學校、村完小亦存在本自然村人員,介于校舍因素,從很大程度上說太平教育存在“家門前教育”的狀況,在管理上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加之教師隊伍不穩定、結構不合理等因素,盡管九年制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逐年穩步提高,但村完小、校點教學質量普遍偏低的情況嚴重制約著太平教育的發展。現在全鄉適齡兒童就學大多往九年制學校,而學校規模又不能容納更多學生,造成家長擇校與學校規模間的矛盾,同時也增加了九年制學校的壓力。
針對太平當前的教育現狀,著眼教育長期發展,體現教育公平,結合太平實際,教育均衡發展,筆者認為需要四個轉變:
一 觀念要變
在學校“十一五”成果的基礎上,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戰略上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結合太平實際繼續搞好學校“十二五”規劃,合理布局規劃,明確目標,把準方向,規范辦學行為,要在硬件上有一個規范,管理上有一個規范,辦學上有一個規范,深刻領會義務教育的內涵,從質量上有一個規范。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心理教育抓起,賦予山區教育新的內涵,將幼兒教育納入山區教育規劃發展中。管理者要立足科學發展觀,將自己置身于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要有敢為人先的改革意識和創新意識,從理念上、行動上真正起到導航、護航的作用。
二 投入要變
要從普遍投入轉為重點投入與必備投入,高度關注教師最基本的工作生活條件,關注城鄉差距。“十一五”期間,隨著校舍安全工程的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配套建設成績比較顯著,這一階段主要抓義務教育功能配套的建設,包括教室、實驗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圖書室、學生宿舍、食堂等建設和內部設施的配套。雖然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從某種程度上存在學校越建教師越難過的普遍現象,無住宿、無廚房的現實十分突出,山區學校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制約造成教師自己在生活用房方面,想蓋無處蓋、想買無處買、想租無處租的現狀,從某種程度上對教師隊伍穩定方面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故加快實施農村學校教師周轉房建設工程應予以高度關注,要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滿足他們基本工作環境需要。合理布局,集中投入,強勢打造以中心完小為龍頭的規范學校。
三 質量要變
要從單一的分數型質量觀念轉變為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多元化綜合素質的質量觀念。辯證處理好苦干、死干、蠻干、實干與巧干的關系,講究技巧、方法、策略、效率。減負不是口號,它是新時期教育理念的一種變革。減負首要的就是要以以人為本作為立足點,從思想上、行動上不僅要倡導好,更要貫徹好、落實好。教師要意識到把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解放了自己,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空間的同時,也還自己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前提是教師要有著很高的學習率。素質教育倡導人們終身學習。在教育理念多元化、教育形勢發展迅速的今天,建立學習型教師隊伍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才能激活思維、開闊視野,才能提高駕馭教學工作的能力,才能用先進的理念領航人生,才能想大做大。這自然就得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資源。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加大義務教育階段校長和教師的培訓、交流力度,要更加關注義務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在制定政策、配置資源、安排資金時優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
四 城鄉差距要變
因城鄉發展不平衡,山區學校環境惡劣、條件艱苦,致使教師進不來、留不住,形成了山區教師往城區跑、城區教師往城市跑的惡性循環,這也是山區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著山區教育的發展。要解決這一困難,一是要提高山區教師工資福利待遇。二是要改善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三是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樹立吃苦耐勞甘為人梯的信心和毅力,同時還需當地政府的關心支持,逐步縮短城鄉差距。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針。是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問題,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問題,實現太平教育的均衡發展顯然還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各界的關注、家長的配合、師生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