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系統解剖學是醫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神經系統是人體九大系統之一,名詞多、結構復雜、難學、難記、難理解,教師在講解中只有由淺入深,畫神經系統基本框架,然后化難為簡,層層剖析各知識點,學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神經系統 系統解剖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064-01
系統解剖學是按照系統來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和功能關系的一門科學,是醫學生最重要的一門基礎必修課。人的全身是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脈管系統、感官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九大系統組成。神經系統作為全身九大系統之一,在機體中是處于主導地位的調節系統,學好神經系統對今后神經生理和神經內外科的學習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大多數學生反映神經系統名詞多、結構復雜、難學、難記、難理解。筆者從事解剖學教學多年,逐漸摸索出化難為簡的教授和學習方法,現總結如下,希望對初教者和初學者有所裨益。
一 由淺入深,畫神經系統基本框架
1.講清并掌握神經系統的區分
神經系統按照所在的部位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位于顱腔和椎管內,包括腦和脊髓。腦由端腦、間腦、中腦、腦橋、延髓以及小腦六部分組成,除小腦外均有腦神經和它們相連,其中中腦、腦橋、延髓構成腦的中軸,又稱腦干。周圍神經系統和腦、脊髓相連,和腦相連的稱腦神經共12對,和脊髓相連的稱脊神經共31對。另外,有部分周圍神經系統中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平滑肌以及腺體,不受人體意識支配的稱為內臟神經。
2.講清并掌握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常用術語
神經系統主要由神經組織組成,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神經細胞也叫神經元,是神經系統中的功能細胞,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產生和傳導興奮的功能,由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組成,其中神經元長突起外包神經膠質細胞形成神經纖維;神經膠質細胞不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產生和傳導興奮功能,但對神經細胞起支持、營養、保護、絕緣等作用。
灰質與白質、神經核與神經節、纖維束與神經以及網狀結構是神經系統的七個常用術語,對理解神經系統的組成與功能至關重要。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元胞體聚集的部位因血供豐富、新鮮時成灰色稱灰質,神經纖維聚集的部位因富含髓鞘、新鮮時成白色稱為白質;形態、功能相似的神經元胞體聚集成功能團,在中樞神經系統稱為神經核,在周圍神經系統中稱為神經節;起止、形成、功能相似的神經纖維聚集成束,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稱為纖維束,在周圍神經系統內稱為神經;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纖維交織成網,灰質團塊散在其間,稱網狀結構。簡單地說,中樞神經系統由灰質和白質以及網狀結構組成,灰質是由一些具有一定功能的神經核組成,白質是由傳導感覺或支配運動的纖維束組成,網狀結構存在于一些特殊中樞部位、發揮特殊功能;周圍神經系統由神經節和神經組成,神經節是興奮傳導的中轉站,神經要么傳導感覺,要么支配運動。
3.講清并掌握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
反射是機體對各種內外環境的刺激做出的反應,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組成,掌握反射弧有助于神經傳導通路的理解。
二 化難為易,層層剖析各知識點
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講解中,按照位置、形態、結構與功能逐一講解。位置、形態看得見,學生容易理解,難的是內部結構。這里結合常用術語,我們只問幾個問題:(1)灰質在哪里,白質在哪里?(2)灰質中有些什么神經核、在哪里、這些神經核有些什么功能?(3)白質中有些什么纖維束?傳導感覺的有些什么、傳導些什么感覺?支配運動的有哪些、支配些什么運動?(4)有無網狀結構?有的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功能?(5)腦和脊髓血管有哪些,供應哪些范圍?被膜有幾層?位置、特點、形成了些什么結構?臨床意義如何?幫學生理清這幾個問題,復雜的中樞神經系統就學好了。
在周圍神經系統中,周圍神經都是傳導感覺和(或)支配運動,但腦神經、脊神經、內臟神經講解各有差別:腦神經要從名稱、性質、連腦和出顱部位、走行、分布、功能、損傷表現等逐一講解。脊神經都是混合性神經,從出椎管的位置、分支,前支組成的四大神經叢以及叢的分支及分布和損傷表現、胸神經節段性分布以及體表標志講解。內臟神經主要講清兩個區別,軀體運動神經和內臟運動神經的區別、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區別。
三 前后聯系,講清傳導通路
傳導通路是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內由特定神經元組成的神經元鏈,在腦和脊髓中傳導不同感覺和支配不同運動的路徑,分感覺傳導通路和運動傳導通路。感覺傳導通路講清它們的共性,即三級神經元胞體所在的位置和發出纖維束后上行的特點;運動傳導通路講清錐體系傳導路徑、區分核上下癱及上下運動神經元癱,錐體外系主要了解功能。
總之,講清楚最基本的知識,構建好神經系統知識框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記憶,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竇肇華、吳建清主編.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柏樹令、應大君主編.系統解剖學(第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