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中教師的提問是教師教學思維的一種體現,是對學生智力、能力進行點撥、指導不可或缺的一種方法。美國教育家卡爾漢說過,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手段。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好的提問有“激趣”的作用,可以成為啟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可以為學生提供思索、感悟、體會的空間。然而傳統的量大質低的“乒乓球式”提問不能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無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使課堂提問具有啟發性、指向性呢?筆者認為,以轉換提問的方式,念好“四字經”,令問題不再死板呆滯,而是生動有趣。
一 念好一個“夸”字
這個“夸”,內涵很深很廣,適合于不同程度的學生。只要“切入點”緊扣課文內容,可以夸作者,夸作品,夸作品中的人、景、物、事,也可以夸同學、夸自己……因為“夸”形式自由輕松,氛圍活潑,學生都樂于找到“噴發口”,暢所欲“夸”。如教學《小母雞種稻子》一文,在學生自讀課文后,筆者設計了“夸”的環節。學生在課堂中侃侃而“夸”,夸小母雞愛勞動、不怕臟、不怕苦,夸小母雞能和朋友分享勞動成果,夸小鴨、小貓、小豬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勇于改正……有的夸班級里愛勞動的同學,夸他們在班級值日、大掃除時表現積極,夸他們在家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還有一位同學說要夸自己。因為有一次值日的同學生病了,他讓同學先回家,自己幫助同學打掃班級衛生。他認為自己懂得照顧別人、能幫助別人是值得自豪的。“夸”這一設計能體現“人本精神”,學生是真正享有主動權的探究者,而且“夸”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善于發現他人長處、勇于肯定自我的品質。
二 念好一個“賽”字
競賽是學生極感興趣的一種形式。競賽有勝負之分,極具鼓動性,這正好適應了小學生好勝、好表現自己、喜歡刺激的特點,因而課堂上的表現就尤為主動。如《浪娃娃》一文通過海媽媽和浪娃娃的對話,引導學生認識大海的潮汐可以發電,使學生懂得科學能為人類造福,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這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將學生分成實力相當的若干個小組,圍繞課文內容,進行知識競賽。第一關為搶答,老師根據課文內容精心設計幾個問題,由各組的成員搶答;第二關為展示,學生選擇喜愛的方式,如畫圖、列表、示意圖等表示出浪娃娃怎樣跑到海邊推動機器發電;第三關是表演,小組分海媽媽、浪娃娃、科學家等角色表演課本劇;第四關是風險提速,同學們自由介紹課外搜集的有關水力發電的知識或小圖片,哪組找到的資料多、好,哪組就加分多。教學重難點都蘊含在競賽題中,通過競賽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為了獲得好成績,必須反復閱讀課文,查找有關資料。在競賽中,學生的情緒高漲,他們在緊張、刺激而又生動有趣的比賽中帶著高漲的熱情自主地進行思考、探究,不但掌握了課文的重難點,而且鍛煉了自己的綜合素質,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三 念好一個“演”字
利用表演進行教學有三大好處:第一,由孩子自己進行的,以動作、語言為基礎的表演,能夠更直接地依據課文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第二,這種情境教學本身包含創作的因素,促進孩子們的思想發展,激發孩子的創作意識;第三,表演對孩子的語言訓練起到了良好作用,豐富了詞匯,加強了語感。如《想飛的烏龜》,這篇課文平白易懂,無一難解之字,篇幅又較長,可拓展和想象的空間很大。烏龜為什么想飛上天?烏龜不能飛,很傷心,會怎么說,怎么做?小鳥叼著棍子帶烏龜飛起來以前會怎么對烏龜說?烏龜掉下來會想些什么?它還想飛,會再想出什么辦法?……教學時我創設了電影拍攝現場這一情境,組織學生分組表演后,推選代表上臺表演。學生們可以把自己設定為導演、演員、解說員、觀眾等角色。在拍攝的過程中其他人必須靜心欣賞,拍攝完畢大家就劇本表演等方面進行評價,評選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導演等獎項。一節課下來,學生在充滿創作激情的藝術氛圍中理解了故事內容,領悟了寓意。
四 念好一個“練”字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教學目標深入淺出地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訓練題目,學生在深入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自主地進行訓練。如《冬天是個魔術師》一文,了解冬天里動物冬眠、下雪、湖面結冰、人們穿上冬裝等特點是全文的重點所在。如果將“冬天這個魔術師帶來了哪些變化?動物、大地、湖面、人們變成什么樣?”等問題一個一個拿出來反復地問,勢必限制了學生思維的自由發展,學生也會覺得枯燥無味。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將這些問題設計成說話訓練:“冬天是個魔術師,他的本領真大啊!他把______變______,我喜歡冬天這個魔術師。”學生四人一組,談自己的點滴體會,并隨時互相補充和修改。學生根據說話內容設計提綱,有的用表格體現,有的用板書歸納,這又給了學生一個可以自主展示個性和能力的空間。
轉換提問的方式還有很多,如以游戲代問、以演示代問、以介紹代問等等。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用生動的提問點燃學生學習、創造的激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