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應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成長。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就要用好教材,讓教材發揮引領作用,轉變學生學習的方法。
一 巧用教材,是實現學習方式轉變的前提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標(2011年版)對“教學建議”的要求,閱讀教學可以從具體語言文字應用入手,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也可以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找依據。總之,要緊扣語言文字的運用。變注重課堂講解為注重預習指導,指導學生將預習變成充分自學、張揚個性的過程。讓學生在閱讀中記錄自己的獨特體會,做好閱讀批注,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交流、展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變教師按部就班的教為指導、引領和點撥。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讓學生發揮主體性,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只有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才能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 創新教材,是實現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
新課標理念強調,要改變過去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敢于探究、敢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材只是教的依托和憑借,更多的知識需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單元主題教學遵循教學整體性原則,緊緊圍繞單元主題,層層強化突出主題,通盤考慮,增加一些與本單元主題有關的閱讀學習材料,在大量的閱讀中讓學生自主領會本單元的主題,真正達到少教多學,發揮學生自主性的目的。
三 用盡教材,是實現學習方式轉變的保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例如:教科書、相關配套閱讀資料、其他圖書、報紙、工具書、教學掛圖,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場所,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自然風光、文化遺產、民俗風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由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建議,我想到語文學習實際就是生活,生活離不開語言,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時時學語文,在生活中時時用語文。在用的過程中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體現語文實踐性的特點,擴大學生視野,更好地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不能將語文學習局限于課堂和書本,死學語文。應該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有些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不善于與人溝通,羞于表達,一些簡單的表達任務也不能完成,這就是高分低能的突出表現,小學生在語言表達這一方面有很強的可塑性,我們應抓住機會鍛煉學生,如課前演講活動,就是學習語文的有效途徑,每節課前五分鐘,學生輪流登臺演講,在小學六年期間學生共有五十余次登臺演講的機會。這項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些學生第一次演講時,站在講臺上緊張臉紅,不敢抬頭看下面的同學,經過老師同學的鼓勵,慢慢變得落落大方。表達也有了條理,而且學會了演講時用語言、動作、神態感染大家。這是多么可喜的變化,這不正是語文課程標準中要達到的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嗎?
所以,我們應巧用教材、創新教材、用盡教材。充分發揮教材的引領作用,讓學生以教材為依托,在更廣闊的空間自由發展。